平凉静宁县葫芦河流域是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之地,素有“泥塑之乡”之称。平凉泥塑艺术起源于传说中的“女娲造人”,从事民间泥塑的艺人都奉女娲为泥塑的祖师。平凉民间雕塑艺术起源于秦汉时期,《新修崆峒山志》记载道教兴起时,便有了泥塑神像的供祭。在人持佛号、家燃净灯、佛教盛兴的魏晋时期,平凉泥塑、泥捏艺术一度繁荣。
改革开放带来了平凉民间泥塑的春天,当地著名艺人吴建国的泥塑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展现出独特的民俗和地域性特色,集泥塑、绘画为一体,是平凉民间传统艺术的突出代表,是泾河流域民间艺术的结晶,丰富了平凉民间彩塑艺术的内涵。
多年来,平凉市文化馆对吴建国泥塑艺术投入了一定数量的资金,购置影视设备,进行整理、拍照、录像、录音,以科学的手段积极进行研究和保护。平凉吴建国泥塑艺术,以宗教泥塑文化为载体,扎根于民间,是生活在泾河流域的先民们宗教理想的体现。泥塑艺术作品文化内涵丰富,包容了平凉民间艺术的所有内容,诸如绘画、工艺、宗教信仰、神祗崇拜、造型艺术等。
平凉泥塑作为传统产品、特色产业,为平凉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长期以来,吴建国以及周边从事泥塑的人们一直以此为产业,并且取得了十分可观的经济价值。泥塑产业的发展,解决了当地一部分学有专长的年轻人的就业问题。随着国家旅游业的大力发展,众多名胜古迹亟待修复,旅游景点民间工艺纪念品需求量增大,吴建国泥塑作坊每年可提供就业机会达50多个,年创收入达20多万元,小作坊总数达70多户人家,形成了“陇东泥塑之乡”的格局。
为将平凉泥塑产业做大做强,当地制定了发展规划,成立了振兴泥塑产业领导小组,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工作计划,共同解决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例如,对吴建国的泥塑艺术采取有力的保护措施,积极培育特色品牌,实现集群发展,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农民参与、市场运作的机制,平凉泥塑产业迎来了复兴的春天。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