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2日,是“左联”即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80周年。多年来,对于“左联”的评骘起伏可谓甚矣!这个在80年前降临,而生存仅6年的社会团体,却曾经叱咤风云,声震中外,且其声望历50年不衰。然而近30年来,其历史文化地位却不断下降。某些人鄙薄它的理由,大约有如下几点:一曰“极左”,是当时“左倾路线”的产物;二曰“左而不作”,没有好的作品;三曰政党化,是政党政治、意识形态影响的结果。“左联”产生于1930年,它作为中国革命政治斗争的一翼,自然是“左”的,又经常实行“飞行集会”,以至于撒传单、贴标语等活动,所以确实有“半政党”倾向。这些,自然都是无可否认的事实。于是,到21世纪初,“左联”在文化史学界某些人那里几乎是“左”的代名词了。
但近年学界对于“左联”的关注度却陡然升高。其原由,据说却是因为人们认识到,左翼文学研究的突破,将导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格局的重大变动,导致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写,导致文学观念的重构和知识分子自身的价值重估。看来,这里面是有玄机的:人们感兴趣的是“重来”。历史不能“重来”,何以对“重来”那么感兴趣呢?除非人们坚决地认为,以前的评价全错了,而且评价体系全错了。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