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白地说,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对历史事件的纪念,归根结底都是一种现实行为,不会为怀古而怀古。那么,80年了,我们纪念“左联”还有什么现实意义呢?今年“左联”成立80周年纪念会的中心议题是“‘左联’与文化创新”。我想,东道主之所以确定这个中心,是想在80年前的“左联”跟当今时代之间寻求一个精神契合点。的确,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外先进科技、管理理念以及技术产品的引进,我国加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但就全局来看,我国源头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的水平还亟待提高,“引进依赖”和“创新惰性”仍需不断克服。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既不能全盘复古,也不能全盘欧化,而是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实现新的跨越。在文化创新方面,“左联”的确提供了一些宝贵的历史经验。鲁迅、瞿秋白、聂绀弩、廖沫沙、徐懋庸等人的杂文是创新,茅盾、丁玲等人的小说是创新,田间、胡也频的新诗也是创新……在特定意义上,整个“左联”时期的创作都可以视为创新。恰如鲁迅在《白莽作〈孩儿塔〉序》中说:“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憎的丰碑。一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需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创新是文化的本质属性和显著特征,当今进行文化建设,如果离开了革命文学传统,那就会割断血脉,误入歧途。这是显而易见的。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