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郑庄公“有理、有利、有节”
作者:haowj   日期2010-03-29 16:31: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自春秋以来,作为天下共主的周天子的势力已江河日下,今非昔比。虽然名义上仍保留着“天子”名号,但实际统治权力已与一般诸侯无多差别。“礼崩乐坏”为一些诸侯觊觎和争夺霸主地位,提供了可乘之机。郑武公、庄公父子相继担任周平王的执政卿士近五十年,君臣相安无事。随着郑庄公对周朝中枢大政的控制,地处中原腹心的郑国逐渐成为当时诸侯中的实力强国。

  “周郑交质”与“周郑交恶”

  郑庄公二十二年(前722),逆弟太叔段阴谋袭郑,庄公派公子吕伐段,破之于鄢,《春秋》称:“郑伯克段于鄢。”因忙于平定内乱,使得庄公许久未能趋周辅政。对于郑氏父子久专周政,周平王早有怨忿之意,而趁此时机,平王便有意把政权分授予西虢公。郑庄公为此心怀怨恨,即刻如周面君,周平王矢口否认。为了彼此取信,平王与庄公推出了一个两释猜忌的办法——周郑交质,即周王朝的太子狐作为人质留在郑国,郑国的世子忽同时也为质于周。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崩。周桓王(平王之孙)即位。常言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桓王自登位时起,对已久掌朝政的郑庄公就颇有顾虑,先是分庄公的执政大权于虢公,后来干脆罢免了郑庄公卿士之职,庄公从此不朝,后又命大夫祭足率军掠取了温地的麦子;入秋,又抢收了成周的谷子。这样,周郑之间的恩怨就越积越深。由“周郑交质”进而演变成了“周郑交恶”。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