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 任国征(北京读者)
城市专题选得好!
贵报“历史学”版刊登了两篇探讨城乡建设理念和实务的文章(3月18日),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史学能够面向世界从而使他山之石为我所用,又具有学术价值和推广意义。
再联想到今年1月份在北京召开的“低碳中国论坛首届年会”,通过了《低碳城市规划发展纲要》。低碳城市理论是国际上的一门显学,它是发展经济学、道德经济学、城市经济学融合的交叉学科。内容包括城市清洁、循环发展、环保产业、绿化建设等,要素是城市功能、人居环境和幸福指数等。
我国建设低碳城市的制约因素,一是城市生态系统脆弱:林木覆盖率偏低,煤烟型污染和排气污染严重,水资源短缺与水体污染并存。二是城市管理体制和措施不健全:生活垃圾处理能力不足,环保产业严重滞后,城市管理缺乏人文关怀。
低碳城市建设作为一种崭新的理念,具有创新性和延续性的特质,并与我们倡导的社会和谐与生态文明的理念相辅相成,确实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研究和实践。
这给我们的启发是,历史学完全能够走出书斋,为经国济世服务,“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资治通鉴·进书表》)的启迪和警醒,就能使我们今天的道路走得更好更远。
以此表示支持和感谢!
往 耿晓明(本报历史学版编辑)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要为现实服务。历史学只有参与对现实问题的讨论,才会受到更多的关注,才会更有活力;对现实问题的讨论加入了历史的视角,认识才会更加深入。当然历史学的本质是求真,为现实服务必须建立在求真的基础之上。
“历史学”版愿为广大治史者提供参与现实问题讨论的平台。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