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周悦)3月1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和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在京联合发布环境绿皮书《中国环境发展报告(2010)》(以下简称《报告》)。《报告》以公民社会视角为出发点,从生态保护、环境污染、政策与治理、环境与健康、城市垃圾、可持续消费等方面,对2009年度的重大环境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在多个环保议题上提出应充分发挥民众和民间组织的力量,促进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报告》对2009年我国所发生的多起环境污染导致人体健康受损的事件进行了总结分析。该报告指出,2009年是很多环境问题集中爆发的一年,很多环境问题从隐性变为显性,从幕后走到了台前。以水污染为例,与会专家指出,从国家发布的报告分析来看,四类以上水的断面在2008年为45%,其中近半数的江河水不能饮用,有些连工业和农田灌溉也不能用,地下水存在污染、超量开采等问题。
《报告》认为,去年公众参与垃圾议题的讨论达到高潮,垃圾填埋场、焚烧厂的选址问题,焚烧厂该不该建、能不能建的问题,都成为公众关心、讨论的重要问题。该《报告》主编、自然之友理事长杨东平在发布会上也指出,公众的广泛参与正是垃圾问题受到重视、引发热议的重要原因,亦是推动问题解决的重要动力。随着公众参与意识和维权意识的不断提升,对很多环境问题的参与也越来越广泛和深刻,而公众的参与也是推动环境问题明朗化的重要力量。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