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张征)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2010年经济形势座谈会”在京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对国内外经济形势作了分析与展望。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指出,目前我们处于后危机时代,旧患未除,新忧又至。实体经济领域中的问题尚未解决,反而有恶化之势。全球经济失衡以及与之互为表里的各国经济失衡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有恶化之势。南北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更是进一步恶化。金融领域的问题依然“故我”。金融发展“疏远化”实体经济。货币政策效力递减,金融监管严重滞后,金融业治理机制扭曲。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汪同三分析认为,“目前国内CPI仍不乏上涨因素。主要包括2009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因素、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传导效应、国内货币信贷增长的滞后影响,以及资源环境税费和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等”。
房地产形势和政策变化是工业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因素。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金碚称,受到房地产业高盈利性加之有关政策的诱导,大多数工业企业以不同方式进入房地产业,许多工业部门的市场需求都受到房地产业影响。过度投资、产能过剩同房地产都具有直接相关性。
2010年中国进入新中国成立以来第11轮经济周期,需要努力延长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树成建议,在新一轮经济周期,适度经济增长区间的上限可下调2个百分点,即适度经济增长区间可把握在8%—10%,潜在经济增长率的中线可把握为9%。其宏观调控的政策含义是:当实际经济增长率高出10%时,就要实行适度的紧缩性宏观调控政策;当实际经济增长率低于8%时,就要实行适度的扩张性宏观调控政策;当实际经济增长率处于8%—10%的区间时,可实行中性的宏观调控政策。
“与此同时,中国技术进步似乎正向两个极端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车伟认为,“一部分经济是强资本扩张型,这种技术进步不需雇用很多劳动力就可满足生产需要;另一部分是强低技能偏好,仅靠低成本竞争的技术进步,这两种技术进步都不利于劳动份额的提升。”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所长裴长洪指出,在国内外经济领域,存在大量需要研究的问题,比如出口退税过度对人民币汇率的扭曲,贸易救助政策的财政风险,贸易顺差与汇率的关系等。
“2010年减税主要盯住5个大税种。”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高培勇解释,增值税是最大一笔减税单,但具不确定性;企业所得税是一笔实实在在的减税单,重点是继续完善企业所得税法相关配套政策;个人所得税是需“大手术”才可见效的减税单,处于改革的十字路口。营业税短期仍然难调。消费税仍然有增税空间。开征资源税应无悬念。物业税近期仍然无望。
针对“三农”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张晓山提出,农地转为非农用地进程不可逆转,重点是使利益相关的农民分享农地转移用途后的增值收益。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认为,深度城市化与户籍制度改革应该同时并举,传统城市化道路面临风险。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李平建议,根据企业运行情况以及国际市场恢复态势,及时下调出口退税率,尝试进一步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创新的支持力度,以此提升产品出口结构与工业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货币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一种导向性政策,在货币政策实质性调控能力不足的条件下,信贷政策成为影响新增贷款和资金配置的主要机制。”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王国刚这样认为。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