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话题 经济地理学是以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系统为中心内容的一门学科,以地域为单元研究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活动的系统和它的发展过程,这一领域具有自然、技术、经济相交叉结合的特点。在研究方法上,出现了地理数量方法、计算机和遥感等新技术手段的应用和推广,并从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方面引进有关理论方法,使经济地理学朝着数量化、生态化方向发展。本期特邀学者共同探讨经济地理视角下的经济空间发展新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高速增长,我国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17.9%提高到2008年的45.7%。其中,特大城市的快速增加和大都市圈的加速发展尤为突出,2008年我国人口1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已达到122个。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已经成为支撑和组织各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区域,并将继续在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这些城市的发展也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其中交通、住宅、环境等问题尤为突出。而网络化大都市作为大城市空间发展的新模式,是解决我国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城市空间发展模式呈现新特征
信息化、全球化和网络化不仅催生了新的社会经济发展范式,也影响了地域经济形态,最终使城市和区域空间发展模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并呈现出了新的特征。
首先,随着城市的郊区化,郊区出现新的聚集中心,又称郊区次中心。这些郊区次中心具有相对综合的功能,并高度专业化,促使城市空间结构向多中心转化。
其次,城市由中心向边缘扩张过程中,区域联系日益密切,区域化程度加强。这不仅在老的城市中心以外造就了新的城市中心,而且也加强了区域内不同城市中心之间的全方位联系,使传统的“中心—边缘”关系趋于淡化,单中心聚焦的空间发展模式不再适应城市发展需要,最终导致城市发展观念和模式的革新。
最后,受网络化经济生产体系影响,城市地域空间组织呈现大范围集中、小范围扩散的发展趋势,即在大城市地域内从城市中心向城市边缘扩散和再集中;同时在整个区域范围内,城镇群体化的发展在更大空间尺度上实现集中,形成大的都市区域。而大都市区域的快速发展,提升了它们在本国和全球经济中的地位。特别是依托于全球城市发展起来的全球城市区域,成为全球经济、金融、商贸中心和跨国公司的控制中心,在国家和全球经济发展中具有枢纽作用。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