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全球化和结构调整 多数国家面临成长之痛
作者:haowj   日期2010-03-24 20:37: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在2005年至2008年间,人民币名义升值21%,但中国的贸易和经常账户盈余均大幅上升。把发达国家的就业问题归咎于人民币币值的低估是完全错误的。全球经济失衡和决定全球分工的基本面相关,与汇率制度无关,因此,即使人民币升值,发达国家就业也不会回升。

  1989年柏林墙的倒塌,预示着新一轮全球化浪潮的开始。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个时代,这一轮全球化的特点是世界范围内的全方位劳动分工,不仅包括传统商品,而且扩展到非传统的服务业。无论愿意与否,每个国家都不得不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寻找自己的位置。

  毫无疑问,这一轮全球化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冷战时期,虽然西德和日本的经济增长也相当显著,但相对于当时的主导力量美国——它几乎占据全世界经济的一半——而言,它们的经济规模还是较小的。尽管中国的人均名义收入只是美国的1/12,但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已经给世界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以美元名义值计算,中国是世界上第三大经济体,2010年超过日本几成定局。虽然现在美国经济规模仍然是中国的3倍,但是,在合理的假设下可以预料,最晚到2025年,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