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出任北大文科学长以后,很快形成了杂志与大学“联姻”的局面。胡适、钱玄同、刘半农、李大钊、周作人、鲁迅、高一涵、沈尹默等北大教员都聚集到杂志周围,其作者队伍的影响力是空前的。
《新青年》是五四时期最有影响力的综合性文化刊物之一,胡适曾言:“二十五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是创造了三个新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新民丛报》;一是《新青年》。而《民报》与《甲寅》还算不上。”
为什么胡适会对《新青年》有如此之高的评价?这还得从《新青年》的创办人和创办的时代背景谈起。辛亥革命以后,国内局势动荡。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残酷镇压了“二次革命”,四处搜捕革命党人。1913年8月,陈独秀逃离芜湖,流亡上海,后辗转日本。流亡中的陈独秀过着“穷得只有一件汗衫,其中无数虱子的生活”。但真正令他郁闷的是革命屡遭失败,友人相继被害,国人却不自觉。近两年的流亡使他深刻认识到,光靠军事斗争的革命是不彻底的,必须从思想上进行启蒙,唤起民众之觉醒。根据国内形势和自身经历,他认为大众启蒙的最好方式就是办刊物,“只要十年八年的功夫,一定会发生很大的影响”。一份新的不同以往的刊物呼之欲出。正如章士钊所评,“仲甫为天生领袖,一决定事,不能动摇。”1915年6月中旬,陈独秀从日本流亡回国,抵达上海,即着手办刊。7月5日,便与上海群益书社的陈子沛、陈子寿兄弟商定了印刷出版等具体事宜。9月15日,《青年杂志》第1卷第1号正式出版发行。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