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李博)3月1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与青海省委、省政府在京联合举办“青海省城乡一体化规划研讨会”。会前,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陈奎元会见了到访的青海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强卫一行。在随后举行的研讨会上,与会领导和专家学者探讨了青海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建设的规律,提出了青海省城乡发展综合模式,为西部青藏高原生态较为脆弱地区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规划建设的科学依据。青海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强卫,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王伟光,青海省委副书记、省长骆惠宁,青海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徐福顺,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武寅,党组成员、秘书长黄浩涛出席研讨会。研讨会由武寅主持。
陈奎元在会见强卫时指出,青海省在地理上是大省,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形成以及中国的统一强盛作出了重大贡献。青海少数民族人口所占比例较高,民族成分构成复杂。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后,青海98%的面积是自治州、自治县、自治乡。在这样的地区怎样开发、建设,不单是青海省自己的问题,也是全国的问题,还是贯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繁荣56个民族共同大家园的重要问题。强卫同志和青海省委、省政府抓住机遇,研究青海省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是非常有眼光的。中国社科院专家学者能积极参与,共同绘制这幅蓝图,对中国社科院的研究工作和学术理论水平的提高有益处。希望我们的专家学者认清新形势、新任务,深入调研,加深对青海实际情况和青海省委、省政府执政理念的了解。在虚心学习的同时,发挥专长,和相关专家共同做好这篇大文章。
强卫表示,很高兴到中国社科院来参加规划研讨会。中国社科院的专家学者帮助青海进行城乡一体化的规划研究,描绘出一幅宏伟的蓝图,能够帮助青海更好地做好“十二五”规划,特别是落实第五次西藏工作会议精神,加快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我们要以这次研讨会为起点,一方面抓好课题成果的运用,让它真正对青海经济社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另一方面要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拓展与中国社科院各领域专家学者的合作。
在“青海省城乡一体化规划研讨会”上,王伟光指出,由于我国地理气候的差别、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历史文化的多样等原因,致使我国城乡发展的模式必然是多样化的。因此,对于青海省来说,应该探索具有中国特色、青海特点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制定青海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应当充分考虑到改革开放的大环境、大政策、大思路,应当遵循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藏区政策、城乡统筹、环境保护等大政方针,遵循青海省委、省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生态立省所提出来的“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的发展理念,遵循省委、省政府从青海的实际出发,把推进城乡一体化规划建设作为全省统筹发展的战略举措。
徐福顺在致辞中表示,根据青海省情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困难,青海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就是要以推进城镇化进程为重点,建立整体协调、层次合理的城乡空间,构建资源集约型、环境友好型、富有高原特色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打造富有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城乡。徐福顺还就做好规划编制工作提出四点意见和建议:全面把握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内涵;紧密结合青海省情,注重规划的实效性;坚持加快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并举;加强政策研究,保障规划的有效实施。
与会领导和专家学者就如何探索青海省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积极发言,一致认为,青海省应当走独具特色的城乡一体化规划道路,注重生态保护,发挥资源优势,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研讨会还发布了《中国城乡一体化:理论研究与规划建设调研报告》。报告认为,目前我国建立促进城乡一体化制度的政治、经济、社会条件基本具备,时机已经成熟。现在的关键是要在总结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对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城镇体系、基础设施、住房危改和公共服务以及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等方面进行规划和体制机制创新。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