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保护与创新: 西藏文化产业链条的健康发展
作者:haowj   日期2010-03-18 14:44: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唐卡”(thangka,音译),藏语中“唐”与空间有关,表示广裘无边,“卡”有填补空白之意。在《西藏历史文化辞典》中这样解释:指流行于藏区的一种宗教卷轴画,通常绘于布帛与丝绢之上,是西藏地方绘画的主要形式之一。唐卡最初作为宗教绘画,其目的是为了信徒实现佛教信仰的方便,并且绘画内容也是以人物画像为主,因为这种绘制形式便于携带,很好地满足了高原游牧民族的信仰需要,从而它还有着“随身携带的庙宇”这样一个充满敬仰的称呼。

  唐卡的制作不仅满足了信徒朝拜的需要,同时促进了文化艺术的传播。唐卡在西藏地区的发展、盛行以及藏族特色绘画风格的最终形成,与汉地绘画风格、印度波罗式美术、尼泊尔绘画风格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唐卡表现题材广泛,包括了佛本尊像、祖师像、各种护法神像、画传、历史、民俗等各个方面,悬挂于庙堂、民舍,因此可以说唐卡既是宗教画卷,又是历史及民俗画卷,同样也是了解西藏的百科全书,西藏绘画史上鲜艳的明珠。

  关于唐卡的起源有两种说法,其一认为唐卡源于印度的说唱艺术,艺人悬挂图像进行讲解,这一便于携带和悬挂的形式被喇嘛们传经讲佛时借鉴、制作。在藏区更流传着唐卡起源于“松赞干布神示”的说法,相传松赞干布在得到神的启示后用自己的鼻血绘制了白拉姆的忿怒像以表自己的虔诚敬意。西藏早期的唐卡现大多已流入国外,对于这一现象,学者认为其与20世纪30—40年代西方学者到西藏考察访问时大量收购早期唐卡、1959年达赖带大批贵族出逃时带走很多早期唐卡以及近年来国内文物的流失有关。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