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花灯到处都有,按研究者的说法可分为四路:黔东花灯——与湖南地方花鼓戏有渊源关系;黔南花灯——与桂戏及粤文化有渊源关系;黔北花灯——与川戏的“唢呐昆腔”有渊源关系;而马官花灯所属的黔中花灯,也称西路花灯,则是屯堡人的“专利”。
据民间传说,屯堡花灯源于明朝由征南大军和中原移民从江淮带到贵州安顺,应和屯堡称为“跳神”的地戏有相关的来源,迄今已六百多年历史。很久以来,玩花灯与跳地戏是春节和秋收时黔中地区三百多屯堡村庄几十万屯堡人纳福辟邪、贺岁庆丰、希冀平安的仪式性和娱乐性传统。“白天跳地戏,晚上玩花灯”,是屯堡人的普遍娱乐形式;“村村有地戏,寨寨有花灯”,则是汉族亚文化的屯堡文化之重要结构性标识,以至于今天人们来屯堡看“老汉人”,看的主要是地戏和花灯。有“中国花灯艺术之乡”美誉的贵州省普定县马官镇全镇5万余人口中,已有花灯队100多个,队员达2000多人。有关屯堡的研究认为:地戏、花灯、山歌、服饰、建筑、语言、修佛等文化事象是屯堡社会稳定性的文化表征,屯堡经济结构的均质性与屯堡人不显富、不弃贫、讲孝道、懂事理的价值取向均是屯堡社会建构的系统呈现。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