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是国防科技工业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中国国防科技工业在确保完成军品任务的同时,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充分发挥军工技术、装备、人才优势,大力发展军民两用高技术产业,推动军民结合事业上水平、出效益。新中国成立后的60年,国防科技工业积极探索军民结合发展道路,经历了三大阶段,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阶段一:新中国成立之初,国防工业学会两种本领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迅速转入医治战争创伤,进行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军工企业在完成国防建设使命的同时,积极投身经济建设,充分利用科研生产能力,开始尝试生产民品。1956年,毛泽东同志指出:“国防工业要学会军用和民用两套生产技术本领”,中央提出了国防工业实行平战结合、军民结合的方针,军工企业拿出相当精力开发民品,支援经济建设。1958年,兵器456厂和547厂仿制成功我国第一辆“长江”吉普车和我国第一辆“巨龙”牌拖拉机,1962年由江南造船厂制造出了我国第一台万吨水压机。在此时期国防科技工业系统生产了一大批工业产品,其中车床产量已经达到当时全国产量的25%,汽轮机产量达到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有力地支援了国家经济建设。后来,由于战备需要,国防工业停止了民品生产,将民品生产线全部转移地方企业。
阶段二:改革开放后,“军转民”飞速发展
1982年1月,邓小平同志把握世界军事工业发展大趋势,提出了“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发展方针。国防科技工业由此开始了第二次大规模以“军转民”为主要特征的保军转民调整,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80年代,军工企业开发生产了照相机、自行车、缝纫机、洗衣机、电冰箱、摩托车等几千种轻工业产品和家用电器产品。其中,摩托车年产量一度占当时全国产量的80%,微型汽车曾占全国微型车产量的一半,铁路敞车的生产规模达到5000辆。开发民用产品,繁荣国内市场,增加了市场供给,也为我国民用装备工业营造了新的产业基地。
同时,国防科技工业还参与完成了一批国家重大设备研制和技术攻关任务。航天工业承担了我国电子对撞机等重要部件的加工任务,船舶工业开发了新型海上钻井平台,核工业开发建设了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工程,航空工业开发了一批民用飞机,军事电子开发了新型雷达、电子通讯装备等。国防军工为国家科技发展和新兴产业的崛起作出了突出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