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产能过剩暴露经济发展“瓶颈”
作者:haowj   日期2010-03-15 14:36: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已有多个产业出现了产能过剩,包括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风电设备、电解铝、造船、大豆压榨等,这是国务院重点“点名”认定为重复建设与产能过剩问题最为严重的行业,它们基本都是重工业。2009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制定防止产能过剩的政策。

  产能过剩并非金融危机下独有现象

  对于产能过剩,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产能过剩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尤其是成熟的市场经济必然要走到产能过剩这一步。

  2008年我国粗钢产能6.6亿吨,需求仅5亿吨左右,约四分之一的钢铁及制成品需求依赖国际市场;水泥产能18.7亿吨,市场需求仅为16亿吨;平板玻璃产能6.5亿重箱,产量5.74亿重箱;电解铝产能为1800万吨,产能利用率仅为73.2%;造船能力为6600万载重吨,国内消费量仅为1000万载重吨左右,70%以上产量靠出口。在产能已经过剩的情况下,各地还在这些领域继续投资。此外,汽车、家电、服装、家具、玩具、白酒、饮料以及其他众多的日用消费品行业也早已呈现出产能过剩。因此,产能过剩不只是此次金融危机独有的现象。

  中国经济遭遇经济发展“瓶颈”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本不该出现如此严重的产能过剩。产能过剩暴露了中国经济所遭遇到的发展瓶颈。

  第一个瓶颈是技术。这些过剩产能的投资为什么不投资没有过剩的产业,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受技术的限制。那些没有过剩甚至还没有开发出来的产业可能需要更高的技术,而这是投资者尚不掌握的,尤其是规模小的企业受到的技术限制更强。如果在技术上有开发新产业的能力,谁也不愿意投资于过剩产业。

  第二个瓶颈是有效率的资金。所谓有效率的资金是指考虑市场前景和成本—收益比较的投资资金,这种资金计算投资尽管也冒风险,但是属于审慎的冒险,并且在投资中尽量节省成本。目前中国经济不缺少投资资金,但缺少有效率的投资资金。现行体制下的投资资金有两种,一种是政府投资,这种投资很可能被地方政府的政绩目标和腐败等因素所支配,很多地方政府的投资都属于缺乏效率的资金。另一种是民营资金。民营资金肯定是考虑投资效率的,从主观上说属于有效率的资金,但客观上也可能成为无效率投资。如小民营投资者投资的盲目性令其在不太了解或没有很好评估市场前景的情况下投资。民营投资还往往因为技术水平和资金规模的限制成为无效投资。

  第三个瓶颈是人才或人力资本。过去,某些城市新建的开发区引进的高新技术企业就曾发生雇不到合格工人和职员的情况,这就是遭遇到了人才瓶颈。其实,经济发展所需的人才包括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工人、管理人员和企业家,这些人才缺乏或部分缺乏都将制约经济发展及其速度。

  第四个瓶颈是需求,是收入水平和分配状况导致需求瓶颈。然而,需求瓶颈不是绝对的,在经济国际化或全球化情况下,可以靠出口替代国内需求。因此,需求只是一个或然性的瓶颈。

  上述四个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从反面看则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因素。技术、有效率的资金、人才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供给,供给与需求组合产生了行业市场。这些因素是在供给与需求的良性互动中成长的,即需求增长依赖供给增长,反过来,需求增长刺激供给增长。有效率的资金是在市场经济运行中逐步积累的,人才和技术也是在人力资本投资增加后成长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经济发展在上述四个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制约,尤其是缺乏具备规模的有效率的资金。民营资金是在改革开放后逐渐积累起来的,它的投资及其增长到目前为止还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