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学术声音在“两会”上越来越响
作者:haowj   日期2010-03-15 08:42: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社会各界瞩目的“两会”会议日程已进行过半。随着各项议程的进行,议题越来越深入,讨论也越来越热烈。在“两会”讨论中,哲学社会科学界的提案和思考引发了各界关注,以扎实、严谨的学术研究作为基础的声音在“两会”上越来越响。

  关心国计民生 关注现实问题

  在9日上午召开的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上,记者注意到,无论是全国总工会提出保障职工收入分配权益,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提出“关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几点建议”,还是民建中央提出加强职业教育的软实力建设、促进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或是农工党中央提出的农民工六大期盼等,都不约而同地关注、关心社会弱势群体利益。发言内容无一不经过扎实调研、反复思考和多次论证,切实指出了其关注领域的根本现实问题,坚持资源有效、公平配置,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两会’也是‘中国模式’的一大特色。几千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集聚一堂,对中国发展中的大事进行大会发言、小会讨论,数千份提案、议案,有批评,有建言。尤其是在信息发达的今天,记者们的集群式采访和报道,加上会内会外的热切互动,其作用很大,成为中国社会进步的一个强力助推器,也许是‘中国模式’的一个积极探索和实践。”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学部主任张蕴岭认真地告诉记者。

  张蕴岭感觉到,这次“两会”与去年不同,大家对经济增长本身似乎关注不多,关注最多、讨论最集中的则是民生问题。尽管民生问题一向是“两会”的重点,但是从来没有像这次会议这么集中,委员们发言的“火力”也很猛烈。

  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总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主任张世平建议,要着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确保广大职工特别是普通职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高金榜认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产权主体不清,需理顺收益分配关系,确保农村集体和农民成为流转收益的主要获得者,同时确保集体和国家土地收益不流失。

  “两会”委员、代表切实关心现实问题、关注民生,这一特点不仅体现在“两会”中,也同样体现在备受社会关注的《选举法修正案》(草案)中。8日,《选举法修正案》(草案)提请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曹义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次修正案草案符合我国现代化进程,符合我国公民对民主政治的需求。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从制度、程序上保证一线工人、农民的代表比例,缩小了城乡差别,体现了权利的普遍、平等原则,也进一步完善了选举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探讨教育制度改革心系中华民族未来

  推动教育制度改革不仅是教育科学研究者的事,也是全社会尤其是整个社会科学界共同的责任。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副馆长张树华今年最关注如何推进中国的教育改革。他告诉记者,在谈到教育要着重抓的5个方面时,《政府工作报告》中首先谈的就是“推进教育改革”。的确,现在已经到了必须进行真正改革的时候了。这几年教育走入了误区,需要全民大讨论,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最近出台的教改纲要虽几经修改,但社会各方面仍不满意。如果不抓紧时间,会贻误改革的最佳时机,使真正的改革被扭曲,这是关系几代人的大事。

  全国政协委员、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马国湘指出,我国职业教育在软实力建设中存在办学思想功利化、人才培养工具化、职校生道德和人文素质缺失等根本问题,需尊重学生在职业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副主席徐辉也指出,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受普通高中优先招生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双重挤压正处于弱势,高中段教育的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双轨制结构究竟是否符合我国国情,值得深入研究。针对中职教育和高中教育的缺陷,他认为美国、英国、芬兰等国推行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相互融合的综合高中模式,值得认真研究,我们需创新理念,推进高中阶段教育结构的调整。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副省长曹卫星认为,在高等教育方面,应该提升发展高等教育的质量水平,或者加强高等教育的内涵建设和质量建设。另外,在新时期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最重要的是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具体说就是培养创新、创业型的高素质人才。

  民革中央办公厅蔡永飞对记者表示,希望社会科学界承担起为中国教育制度改革确立原则、设计制度、推动实施的重要责任。就教育制度的设计和创新而言,他期待社会科学界广泛研究古今中外办教育的经验,尽可能综合各种教育制度的优点,结合现阶段中国国情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设计出既具有现实针对性也具有一定前瞻性的教育体制机制。

  重视文化建设 促进共同繁荣

  在今年的“两会”上,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突出了对文化建设的关注。而哲学社会科学界代表、委员们的议案、提案、建议以及书面发言,大多关注学术建设与文化建设,这成为一大特色。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卓新平表示,作为一名社会科学工作者,他从总理的讲话中得到了很多鼓励,也认识到将来研究文化建设的任重道远。卓新平还进一步谈道,“要使文化建设成为整个民族的共识,还存在很多困难,虽然《政府工作报告》中有这样的思想和考虑,但还需要深入研究和持续呼吁,让全社会关注文化建设,提高人的精神素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不是为学术而学术,而是与民族的发展,与整个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结合乃至在世界文化中的贡献紧密相连。”

  温家宝总理在讲话中提出:“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认真落实中央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措施,优先支持边疆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也就是说,各民族要相互尊重,团结一心,共同繁荣发展,相互帮助,形成和谐共荣的社会主义和谐民主关系。这些举措和计划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将起到纲领性的作用,但强调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注重少数民族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朝克告诉记者,在新农村建设中,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我们看到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人口较少的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正在消失,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甚至遭到破坏。长远来看,这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不利的,应该引起警醒。

  “经济全球化加速了民族文化的交往与碰撞,如果没有对民族传统文化及其独特精神的自觉,民族文化可能被全球化的浪潮所淹没,而全球化中的个人将失去文化归属感。”陕西省教育厅副厅长方光华也对记者表示,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身份的重要特征。他期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能进一步提高文化自觉的境界,加强对民族文化特征的识别,重视中华文明智慧的提炼与总结,重视中华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演绎。

  

  社会科学研究的责任与境界


  “两会”上,社会科学界的代表和委员们踊跃参政议政,在传统文化、教育改革、收入分配等问题上充分阐发自己的提案。这些提案不仅引起了非社会科学界人士的关注,也使得非社会科学界人士对社会科学工作者充满期待。

  “现在居民收入差距比较大,面对贫富悬殊,有专家学者仍然认为中国的收入差距是合理的、正常的,中国的房价一点也不高等等。”承德市商业局刘利民对这一现象表示担忧。他认为,这些都是不负责任的说法。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把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为国家社会发展服务中去,能够真正深入普通困难群众的生活中,反映真实的情况和社会现实,为国家发展建言献策,维护社会和谐安定。

  “社会科学界所担负的是引导国家方向、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职责,为国家、民众的利益呼吁才是其最终归宿。” 新华社云南分社贺大庆对此深有同感。他认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才是社会科学界专家学者应有的境界。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