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面对美国咄咄逼人的挑衅,中国在外交上针锋相对的回应当然必不可少,而且调子丝毫不能比美国低;另一方面,根据美国的要价,提前准备处置预案,充分做好讨价还价的准备,以免在危机发生时措手不及,进而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利益。
新年伊始,美国外交频频出招。虽然虎年刚刚到来,但对台军售、达赖喇嘛、汇率调整等一系列“传统”和“非传统”问题的“复出”却使中美关系中的“拦路虎”仿佛一夜之间都冒了出来。一时间,中美关系波谲云诡、险象环生,中方针锋相对的高调回应似乎使问题的发展变得更加扑朔迷离。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近期中美关系的波折及其发展前景呢?
外交是内政的延伸,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必然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总体对外战略。观察和分析美国的外交政策,一定要坚持国内政治的视角。美国总统和决策层作出外交决策的首要考虑是平衡国内党派和利益集团的现实需要,进而稳定和巩固执政地位,而很少会考虑外部因素。当然,来自美国核心盟友集团(西方七国、北约成员国)的意见会对美国的外交决策产生重要影响,但并非是决定性的。综观历史,但凡美国已经下定决心要做的事情,纵使来自外部的掣肘因素再多、阻力再大,也不会动摇其实施的决心,因为这关系到美国执政党和执政集团在国内政治中的信誉和尊严。美国从来没有,也永远不会从自身利益以外的范围去寻找外交决策的依据和理由。事实上,世界上任何一个具有现代理性的国家都不会单纯地为了发展对外关系而去开展外交。可以说,对台军售、“藏独”、“疆独”、金融监管、汇率调整、贸易争端、知识产权保护、气候变化谈判、碳排放控制等中美关系中的“麻烦制造者”,在本质上都是美国内政为中美关系设下的陷阱。
中美建交30多年来,两国关系一直在峰谷间震荡,大起之后必有大落。中美关系之所以时好时坏,原因固然多样,而且复杂,但美国国内利益集团博弈的“外溢效应”和总统个人的“政绩观”始终在交替作祟。
所谓国内利益集团博弈的“外溢效应”,是指原本属于美国内政的利益集团斗争超越了党派博弈的范畴,使中美关系成为美国内政的受害者。在美国,利益集团主导对外政策早已是公开的秘密。军工利益集团、钢铁利益集团、纺织利益集团、IT产业利益集团、农业利益集团、环保利益集团等各色“特定压力族群”为了在国会的游说政治中占得先机,往往会从自身产业发展战略和本部门的技术标准出发,攻击中国的有关政策和做法,在中美关系中找茬,拿中美关系说事儿。从这个意义上说,中美关系中的很多“旧仇新恨”都肇始于美国国内政坛中的党争。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