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白豕
辽东白豕亦作“辽东豕”、“辽豕”。
东汉时的幽州长官朱浮和渔阳太守彭宠(伯通),都是汉光武帝时的将军,都立过功劳。但彭宠没有得到重用,想起兵反叛,于是朱浮给他写信说,过去辽河农夫因为想进献皇帝一头白头猪,可走到辽东一带发现那里的猪都是白头猪,就只好打道回府,你就像那个农夫一样见识浅薄而自视不凡。原文出自《后汉书·朱浮传》:“往时辽东有豕,生子白头,异而献之。行至河东,群豕皆白,怀惭而还。若以子之功,论于朝廷,则为辽东豕也。”辽东:古郡名,在今辽宁省东南部辽河以东。豕:先秦时指大猪,后泛指猪。
后以此词喻指少见多怪而自视不凡,或因见识浅薄而羞惭;亦可用做自谦词。例如清李渔《闲情偶寄·居室·总栏序》:“而偶至一处,见其已设者,先得我心之同然,因自笑为辽东白豕。”清初小说《平山冷燕》第十二回:“你我被荐为天下才子,倘圣上诏与考较,……即稍有短长,便是辽东白豕,岂不惹人笑死。”孙中山《行易知难·以作文为证》:“至于严又陵氏所翻之名学,则更为辽东白豕也。”
雨伞的来历
早在公元前1200年,埃及贵族们出游时常要奴隶为他们撑伞遮阳,有人据此认为最早的伞是在埃及产生的。其实中国是最早发明伞的国家。《史记·五帝本纪》中就有了关于此物的记述,迄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当初,伞被人们称为“簦”、“盖”等。《国语·吴语》:“夫差遵汶伐博,簦笠相望于艾陵。”《史记·商君列传》:“五羖大夫之相秦也,劳不坐乘,暑不张盖。”《孔子家语》 :“孔子将行,雨而无盖。”
据《伞物记源》记载:古时的伞最初多为丝帛制作,汉朝以后,随着造纸业的发展,开始用纸代替丝帛做雨伞,并涂上桐油一类的油脂。南北朝以来,仿制盖又要与之有所不同,于是一种采用绫罗丝绸当面料、骨架比盖小、又可撑可收的伞问世了。南北朝时伞被用于官仪,百姓称为“罗伞”(罗:绫罗丝绸),之后逐渐传到了国外。到了明朝,又出现了精工彩绘的花伞。
阿拉伯数字
0、1、2、3、4、5、6、7、8、9这十个国际通用的数字,称“阿拉伯数字”,但并非是阿拉伯人创造的,而是由印度人创造的。
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建立了伊斯兰大帝国。一位印度天文学家来到巴格达王宫向阿拉伯国王献上印度制作的天文表,并介绍了印度创造和使用的“1、2……”记数数字及计算方法。因其具有很强的使用价值,所以深受阿拉伯人的喜爱。后来不仅在阿拉伯广泛使用开来,而且传播到欧洲和全世界。可见,“阿拉伯数字”是由印度人创造,由阿拉伯人传播。在那时“0”这个数字还是一个黑点,后经几百年的演化,“0”才正式出现。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