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提出,在理论范式的转换过程中,新旧范式是不可通约的,两种范式的语词结构具有“不可翻译性”,不存在一种公共语言、中性语言来保真翻译的进行,翻译即有损失。另外,相对于旧范式,新范式所说明的内容较少,所得到的经验事实的支持也较弱,因而也有内容上的损失。引申这一论述,我们可以了解到,任何理论,在其创新初期,既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完善体系和补充细节,也没有经过较长时间的实践检验,其内在生命力尚未充分展现出来,也会存在库恩所说的理论“损失”。
“库恩损失”显然对理论创新不利。那么,面临困境的理论创新何以可能?
首先,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向生产、生活的广度和深度开拓,恒久地推动着作为人类智慧和理性表征的理论的更新。从手推磨到蒸汽磨、内燃机磨、电气磨,从结绳记事到甲骨刻字、竹书帛书、活字印刷、计算机技术,实践的普遍性的品格和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催生了历史上一个又一个时代理论的高峰。在哲学领域,从古代的原子论、理念论、形而上学,到近代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再到现代实证主义、实用主义、存在主义、社会批判理论,等等,各种流派无不与当时人们的社会实践阶段和水平相关。
其次,理论内在规律和思维逻辑要求理论创新。理论体系内在地要求逻辑的严密性和一贯性。任何理论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会不断地受到诘难和反驳,都需要补充、修正和完善。科学的理论是开放的系统,它不断地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进行反馈与调节,从而使自身更加完善、成熟,发展到高级阶段。积累到一定的量的时候,理论就完成自身的更新。马克思恩格斯从来都反对把理论僵化、教条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到今天,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是因为它没有封闭自己。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