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陈静)近日,“应对气候变化研究”研讨会在京举行。大会主要议题包括:国际全球环境变化研究动态;国家对气候变化研究的战略需求;气候变化科学认识的不确定性;碳排放权分配;气候变化的适应、减缓与可持续发展等。
针对刚刚结束的哥本哈根会议,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仲礼院士提出,长期排放权之争是今后谈判的焦点,中国应该在国际上发出自己的声音,争取更大的话语权。他指出,我国要获取所需排放权需要进一步加强科学研究并转变谈判思路,特别是在温度对CO2浓度敏感性上作更多的科学研究,用人均累计排放权争取排放配额,并且将我国的减排与发达国家“捆绑”在一起。
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刘燕华研究员认为,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需要积极满足国家的战略需求,应积极推动有利于国家利益的科学结论转化为国际政治共识,为国内对应气候变化提供有力支持。对此,有专家持不同意见,认为应进一步加强对地球系统的理解,对气候变化研究应本着科学精神,而不应成为政治意图甚至是宗教崇拜。
此次会议由全球变化四大研究计划(IGBP、IHDP、WCRP、DIVERSITAS)的中国国家委员会联合举办,是继2009年8月由四个委员会建立联席会议机制以来召开的第一次研讨会。来自国家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气象局、国家海洋局等的230余位专家出席了本次会议。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