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的中国需要在世界范围内重塑自己的国际形象,作为世界大国的中国需要在世界话语体系中有自己的声音,作为唯一延续下来的世界文明古国的中国应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特有的魅力,而要做到这一点,进一步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在世界范围内从更高的学术层面介绍中国文化已经成为中国和平发展之急需。
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性大国,不仅在全球有着自己的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同时也有着自己的文化利益。一个大国的崛起不仅仅是经济和政治的崛起,同时也是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崛起。因此,我们不仅需要从全球的角度谋划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同时也需要对中国学术和文化在全球的发展有战略性的规划,从而为中国的国家利益提供学术、文化与价值的支撑。
语言是基础、文化是外围、学术是核心,这是世界主要国家向外部传播自己的文化和观念的基本经验。我们应认真吸取这些经验,在继续做好孔子学院和中国文化中心建设的同时,应同时开始设计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走出去的战略计划,并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走出去的规划置于国家软实力走出去整体战略的核心,给予充分的重视和支持。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真正能够最终为国家的战略发展服务,使中国影响世界,确保中国发展的和平世界环境,并逐步使中国掌握学术和思想话语权的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所以,要有更大的眼光,更深刻的认识来全面规划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走出去战略,提升中国软实力走出去的层次和水平,从而使中国的走出去战略有分工、有合作、有层次、有计划,形成中国软实力走出去的整体力量,为中国的进一步发展服务。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走出去和语言与文化的传播有着较大的区别,这主要是人文社会科学具有价值倾向和意识形态的特点,这样一个特点,决定了人文社会科学走出去要有自己独特的原则和方法。这些原则是:
积极稳妥。人文社会科学走出去不可以采取轰轰烈烈的国内一般运作模式,而是在积极展开调查的基础上,以基金会形式展开相关的各项活动,政府不直接出面,使各项在境外的活动全部都以学术形态出现,从而为中国的软实力发展增加力量。添彩不添乱,积极稳妥发展。
安全可控。人文社会科学的走出去是对中国学术和文化传统的宣传和传播,是对中国价值和中国模式的宣传,因此,走出去的人文社会科学的机构和相关活动必须牢牢掌控在中国学术机构手中。中外合作,中方为主,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中国学术机构决不可以在合作中无法掌握学术和经济实际控制权。一旦失去控制权,不但会浪费国家的财产,而且从根本上失去了走出去的全部意义。
以精取胜。在中国软实力的建设中,人文社会科学处于顶端,是中国软实力的核心。因此,中国学术在域外的展开机构不宜过多,以精取胜是其基本原则。要精心设计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机构在全球的布点,要从国家的战略利益出发,设计全部发展计划,使人文社会科学在域外的展开为国家的战略利益服务,要科学安排驻外学术机构,使各个机构的学科之间有较好的协调。花最少的钱,为国家办最大的事。
总之,在传播自己的文化和学术时最忌讳的是将国内政治运作的方式搬到国外。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走出去的大忌是:不做调查研究,不从实际出发,在布局和展开这项工作时不是从国外的实际形势出发,完全依靠个人经验和意志来进行决策;在工作内容上,只求国内舆论的热闹,完全不按照学术和文化本身的特点运作,这样必然最终会使中国学术走出去计划失败。不大张旗鼓,不轰轰烈烈,“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它的基本工作方式。在工作的布局和节奏上要掌握好,要有全局性的考虑,全国一盘棋,将学术走出去和国家的大战略紧密配合,连成一体。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