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民族—国家的现代国际关系建立后,国家间的沟通成为国家功能的重要体现。中国对外报道的目的,是向世界说明中国,因此需要克服新闻的泛政治化取向,找到人类普适性的接受点,营造有利于中国和平崛起的国际舆论环境,争取国际协作。
中国对外报道观念经历了从传者中心论的对外宣传走向内外有别的对外传播,最终达致体现传播本质、体现国际传播新秩序和传播技术进步的全球传播,逐渐形成内外并重的传播格局。
从建立现代传播体系的高度,基于国际传播新秩序理念和传播技术进步的现实要求,中国对外报道战略观念建构应在以下方面提炼。
从国家文化安全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制定国家对外传播政策,维护传播主权,提高包括对外报道在内的国际传播能力,在传播内容、传播产品与传播渠道等方面减少对西方强国的依赖。胡锦涛总书记在200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要逐步形成同我国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对外宣传舆论力量,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多极化的舆论格局,在促进国际传播新秩序形成过程中具有阶段性进步意义。
当前,世界许多国家都在全球或区域性文化共同体中,通过本国的国际传播能力谋求国家的对外影响力。2003年初,时任美国总统的布什签署了一项行政命令,成立白宫“全球传播办公室”。 2005年,俄罗斯总统办公厅增设对外地区及文化合作局,主要目的就是向独联体国家和波罗的海近邻国家传播俄罗斯思想文化。
开展有效国际合作,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等实践方式开展多向传播和多元主体对外表达,通力合作开发适应发展中国家的国际传播策略、传播机构与传播技术,实现话语对接,发挥中国在建立国际传播新秩序中的大国作用。
以知识论为国际传播话语的切入口,提高中国对外报道和国际新闻信息的可读性、必读性。从知识论切入信息传播就是以中性的话语方式传播信息,淡化对外报道的外在意识形态属性,弥合意识形态差异所形成的接受反差。当今国际信息传播内容的主体是西方大国的传播机构对全球信息选择、过滤的结果。在建立世界传播新秩序的进程中,中国对此必须予以警觉。全球传播时代的对外报道需要进一步熟悉国际传播语法,改善传播生态,改善信息的呈现方式。信息接受是传播的目的之一,为此一方面需要提高对外报道的可读性,信息符合接受心理,受众乐于接受;另一方面需要提高对外报道的权威性与公信力。
通过观念与思维更新,期待中国对外报道实践能够从传者本位的对外宣传过渡到内外有别的对外传播,最后走向无障碍的世界信息循环的全球传播。对外报道观念的这一变革与演进方向,体现了“会聚过程”的信息交流共享与增值,扩大了传播格局中的双方关系。因此,它是传播本质的回归、诠释与确认,是体现国际传播新秩序、应对传播技术进步的方向性思路,更是体现国际传播语法与话语修辞、提升软实力促进多元主体表达、建立与中国国际地位相称的国际舆论格局的理性思考。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