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潘启雯 通讯员陈玲)“影印海外古籍的‘数字版’,将是‘海外古籍回归’的主要方式。”日前,在文化部举行2009年古籍保护工作暨《中华古籍总目》启动会上,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张志清如是表示,“前不久,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的4000多种古籍,以及日本东京大学东亚文化研究所的8000多种古籍,都已与国家图书馆签署了‘数字化’合作协议。海外古籍回归,不是今天才开始的事业,但此前都不属于‘国家行为’。”
据介绍,《中华古籍总目》在时间上以1912年为节点,凡是现存的1912年以前产生的稿本、抄本、印本、拓本等古籍都将收录在该总目之内。但是,没有编辑成书的地契、诏谕、诰命、章奏、宝钞、照片等文献以及期刊、报纸等将不被收录进来。该总目将按照地理区划分为各省区市的分省卷,此外,简帛古籍、敦煌遗书、碑帖拓本、古旧地图、西学传入后产生的新学书籍、少数民族文字古籍等都将单独成卷,包括“藏文卷”、“蒙文卷”、“满文卷”、“纳西文卷”等。
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主任李致忠则表示,《中华古籍总目》摒弃了从目录到目录的传统编纂方式,只有亲眼看见、工作人员亲自验过的古籍才能编纂入《中华古籍总目》。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