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亚地区,除了中国以及东南
亚国家华人,还有不少国家也全国过农历新年,但各国对这一节日的称呼不一样,朝鲜、新加坡和中国一样称“春节”,韩国称为“农历新年”,越南称为“过年”。日本原先也在农历过新年,但自从明治维新以后,政府将之改为公历1月1日。这些国家的农历新年之文化含义与中国的一样,但是具体风俗各有特色。
越南:“采绿”吉祥带回家
“过年”是越南民间最大、最热闹的传统节日,越南人视之为辞旧迎新的日子。越南人对“过年”的重视不亚于中国,国家规定放假三天。
越南人通常从农历12月中旬开始置办年货,其中鲜花、年粽、春联、爆竹是越南人“过年”必不可少的。农历12月23日是祭灶的日子,据民间传说,灶君(Tao Quan)在这一天回天庭向玉皇大帝述职、度年假,直到正月初七才回来上班。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摆出丰盛的供品欢送灶君同志,希望他在上级领导那里为全家人给出一份良好的审计报告,从而带来下一年的好运气。
大年三十,家家户户吃团圆饭。吃完年夜饭就该守岁了,越南人认为列祖列宗会在新年的午夜回家探望,所以焚烧檀香,再配上一盘洁白的水仙来迎接祖先。除夕夜人们会穿上节日盛装、涌上街头。零时,节日气氛达到高潮。随后人们还采一根树枝回家,这风俗叫“采绿”,在越南语中,“绿”和“禄”同音,意味着把吉祥如意带回家。
越南人把拜年叫做“出行”(Xuat Hanh),最早到家里拜年的客人特别受重视,据说他会给主人带来好运。越南人称之为“冲家”或“冲地”,其意义跟“冲喜”接近。因此越南人通常会约请自己最亲近、最尊敬的朋友,作为新年的第一位客人。除了亲友间互相拜访,新年期间越南各地街头、公园和公共娱乐场所连续几天举行各种文娱活动,演出越南传统戏剧、歌舞、杂技、武术、摔跤、舞狮等,还有荡秋千、下人棋、斗鸡、斗鸟等民间活动,整个越南沉浸在节日气氛之中。
大年初三,家家户户与祖先道别。初四是越南人“开案”的日子,政府部门开始工作。初七灶君回来上班,住户门前的旗幡或者金橘树到这一天才能收起来,它也意味着过年庆典告一段落。
新加坡:提着橘子来拜年
在华裔人口占近80%的新加坡,春节无疑是一年中最重要、气氛最浓厚的节日。新加坡春节放两天假,加上周末,有四天时间。新年刚一过,新加坡的大街小巷和商业区就撤走了圣诞装饰,换上了中国传统的春节盛装,大大小小的红灯笼高高挂起,年画也贴了出来,一片喜气洋洋。华人传统的聚居地——牛车水也披上了节日盛装,商业中心里的年货摆得满满的,购买年货的人们络绎不绝。商场里还播放着传统的过新年的歌曲,热闹非凡。
新加坡人过年喜欢买花,迎春花市最受欢迎。梅竹菊兰四大“君子”以及水仙花、富贵竹都是人们喜欢购买的,希望它们能给自己带来福气、运气,节节高升。
由于新加坡的面积小,不存在提前买车票回家的问题。无论多么远的路途,一个小时准到家,误不了与父母团聚。另外,新加坡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新加坡人拜年时不用提着大兜小兜,只要带着两个橘子,进门捧向主人即可,象征大吉大利。主人在客人告辞时,也要奉还两个橘子。
朝鲜:春节必喝年糕汤
每逢春节,朝鲜人有一套独特的礼仪习俗。节前,家家户户打扫卫生,机关企业的门口或装上彩灯,或挂起六角形的灯笼,或摆上花篮,以渲染节日气氛。
团圆饭是朝鲜人过春节的重要内容之一,以民族饮食为主,各种打糕、八宝饭、松糕是必备的食品。尤其年糕汤是春节最主要的食品,也是招待前来拜年宾客的食品。
大年初一,男女老少都穿起绚丽多彩的民族服装。春节的拜年活动首先从祭祀祖先开始,然后向家中长辈一一拜年。长辈们会准备一些简单的礼物,在接受拜年的时候送给晚辈,并给孩子们一些压岁钱。向邻里的长辈、老师拜年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民俗游戏是朝鲜人过春节不可缺少的内容。这些民俗游戏包括掷尤茨、跳跳板、抽陀螺、放风筝、滑冰车等等。掷尤茨是朝鲜民俗游戏中最独特的一种,男女老少都能玩。掷尤茨是一种用四根木棍玩的游戏,把木棍高高抛起后,以落地时木棍的正、反以及是否相压等来计算成绩。跳跳板是妇女的“专利”,抽陀螺、放风筝、滑冰车则是孩子们最喜爱的游戏。
韩国:千万大军“春运”潮
韩国过年的年味也很浓,政府十分重视,规定放假三天,是一年中假期最长的。
韩国是一个非常遵从传统的国度,韩国人认为,春节是祭奠祖先、传承孝道的大事,是祭祖祈愿家庭平安的一天。韩国人讲究大年三十之前必须回家“省亲”,不管在哪里工作,也不管离老家有多远,一到春节,都要赶回家乡去团聚。父母在的,回到父母身边;父母不在的,大哥为父,到哥哥家与兄弟姐妹团聚。因此,韩国也有“春运”,每年除夕之前就会出现一幅数千万大军流动的回乡画卷,给交通造成紧张。韩国饭店“三十不开门”的风俗由来已久。韩国人自古以来十分讲究过除夕,强调年夜饭要自家动手,并在家里就餐。除夕吃团圆饭不仅难得,而且象征了家族兴旺。韩国也有守岁的风俗。按风俗,韩国人年三十的晚上不能睡觉,全家族人必须同祖先一道熬夜迎接初一的日出,否则,人的眉毛就会变白。
韩国春节的传统风俗有很多,有岁妆、岁画、福笊篱、赶夜光鬼等等传说,至今流传下来的习俗有祖先祭拜、岁拜、德谈、“掷木四”和跳板等习俗。中国人春节都要吃年糕,韩国人春节也有专门讲究吃的食品,统称为“岁餐”,流传至今最具代表性的春节料理是“米糕片汤”。古代的韩国人崇尚太阳,白色的小圆状米糕片就代表着太阳,正月初一早晨吃米糕片汤代表着迎接太阳的光明,另外依照原始的宗教信仰,也代表着辞旧迎新、万物更生复活之际的严肃和清洁。此外,每个家庭还会准备蜜糯油果、桂皮汤、八宝饭和肉片等食品接待前来拜年的亲朋好友。
(朗朗/编写)
纽约市热热闹闹过大年—— 华美协进社2010年新春庆祝活动
华美协进社(China Institute)是美国纽约一所学习中文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民间教育机构,它堪称全美历史最悠久的、以美国社会为对象、在美国民众心中最具权威的机构。自1926年创立以来,协进社一直致力于将中国文化精粹介绍给西方世界,同时也日益成为海外游子最重要的聚会之家之一。此外,协进社还在特殊日子举办一些特别活动:美术馆岁末晚餐、中国年舞狮盛会、年度盛典和青年交流协会。
上图为2010年协进社虎年庆祝活动掠影,自上而下依次为:2月7日举办的舞狮活动;参加春节庆祝活动的小朋友自己做的狮子面具;小朋友在学习弹古筝;协进社教育部主任兼华美孔子学院院长徐心眉博士,她在2月11日受邀共同主持了纽约谈话(New York Talk Radio)的“旅游”(Let's Travel)栏目之“中国新年”特别节目,具体内容可参见:http://www.letstravelradio.com/thisweek/2010/02-11/;2月20日举办的青年新年聚餐。
美国华童收养家庭共庆中国虎年
□本报记者 褚毓哲
100多年前,康涅狄格州就是中美文化交流的发源地,在耶鲁大学取得学位的中国留学第一人容闳回国后,投身洋务运动,促成120名中国幼童留学美国,这些幼童分散居住在康州民众家里、上学读书。此后,康州在促进两国文化交流、增进中美友谊方面一直起着积极作用。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外界的交流日益密切,西方世界与中国之间建构友谊桥梁的热情也从一个高潮推向又一个高潮。康州的中华文化交流协会(Chinese Cultural Exchange,CCE)在新时代,继续着推动中美民间交流、增进两国人民的沟通与理解的使命。CCE还有其特殊之处,它所面对的主要对象之一是中国人的亲戚——收养中国儿童的美国家庭。
CCE正式创建于1998年,然而,早在1988年,该组织的创建人贺鸣华就开始在中国农历新年期间,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举办中国味十足的春节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受到了当地民众的欢迎,最多一次有500多人参加。大家在欢庆之余,也进一步增进了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对中国的好感。当时她先后在加拿大和美国的一些大学教授中文,其间也经常带她的学生们来中国旅游,亲身体验中国文化。在举办春节庆祝活动和组织中国之旅的过程中,贺鸣华深深地感受到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与文化碰撞是多么重要,同时,她也为很多西方人对中华文化的着迷而感到自豪并激动不已。
为了更好地将中华文化介绍给西方世界、推动中西文化的交流,10年之后,贺鸣华创建了中华文化交流协会,协会的主要对象是那些收养华童的美国家庭,目的是加深这些家庭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促进两国文化的民间交流。它举办的活动也逐渐扩展到更多的中国传统节日,如中秋节。CCE还开设多项学习中国文化的课程,如教中文、包饺子、剪纸、武术、书法等。协会还为美国家庭收养中国儿童提供各项资讯服务,并组织了各种寻根之旅的活动,包括组织“保护长城、拯救大熊猫”中国小使者志愿团、参加贵州“姊妹节”、“中国家团圆”之旅、组织“赴华友好使者团”、“魅力中国”、重温丝绸之路、参加哈尔滨的“冰雪盛会”等。记者在采访参加过来华交流活动的家庭时,有一位家长说:“在这里(中国)的每一天、每一小时、每一刻都是十分有意义、令人愉快、值得永远记忆的。”很多家庭不止一次参加这些活动,亲身体验着中华文化的魅力。值得一提的是,在汶川大地震期间,协会积极行动,筹集捐款帮助灾区人民,同时也促成了很多美国家庭收养灾区失去亲人的孤儿。
除了向收养华童的美国家庭介绍中国文化,协会也多次组织两国中学生之间的交流互访活动。其中一位美国高中生在参加一次互访时曾说:“上个星期我们在长城上演出,那真是太好了。今天,我们又得到了(陕西)户县学生和农民的盛情款待,让我们由衷地感到了来自中国人民的友谊。”
在2010年2月14日,CCE举行虎年新春庆祝活动,这是协会第14届庆祝活动。今年的参与者皆为美国华童收养家庭,共有100多位家长、孩子参加活动。活动与往年不同,没有了以往的节目表演,取而代之的是中国传统的新春游艺活动,如“钓瓶”、“托球跑”、“老头吃元宵”、“盲人击鼓”等,其中最受大家欢迎的是“猜灯谜”活动,CCE根据领养家庭儿童来自的不同省份设计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谜语,它们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这些游艺活动为美国华童收养家庭带来了浓浓的中国年味。
贺鸣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再感叹说:“中国文化的魅力与迷人难以用言语表达,我感到十分幸运能有机会向很多人介绍美丽的中国。”
部分照片来自CCE网站http://www.mingschina.com/,部分照片由Sharon Crain拍摄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