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特别策划
作者:haowj   日期2010-02-23 14:47: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饺子可以速冻 文化会否冰封

  □本报记者 张微 发自北京

  饺子包含着中国人对来年幸福、平安的期冀,也包含着新一年里对收获的渴望。然而,社会发展速度之快,让人来不及欣赏饺子上那精致的小褶和千变万化的馅料,更来不及沉下心来学习那繁琐又有诸多讲究的一招一式。

  除夕夜吃饺子,寓意喜庆、团圆、吉祥如意,是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饺子早已成为北方过年标志性的当家“大餐”。腊月三十的清晨,北京市石景山区一个普通两居室的厨房里,传来阵阵剁饺子馅声。一位来自河北的母亲,正在为她的“80后”女儿女婿及2岁的小外孙女准备年夜饺子。

  从腊月廿八开始,北京的大街不再拥堵,越来越多的外地人已经或正在争先恐后地离开这个他们执著追求的城市,回乡过年。但也有许多因为各种各样原因不能回去的人,只能留在这里。来自河北的苗苗就是其中之一。

  苗苗是一位“80后”,大学毕业后在京工作,结婚生子。她爱人家远在闽西,孩子不到2岁,路途遥远、天气冰寒,短短7天假日,回家过年成为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虽然不能回乡过年,但小夫妻俩也算幸福,因为有母亲为他们做年夜饭、包年夜饺子。苗苗告诉记者,她很了解春节吃饺子这个民俗传统,但是她并不完全会包饺子,自己从来没独自做过饺子。

  实际上,“80后”不会做饺子绝不是个别现象。苗苗的同学中很多人只知道其中一两个步骤。苗苗坦言,除夕夜吃饺子这个传统会继续沿袭,今后有时间自己一定要学会包饺子。

  腊月廿九下午,记者在北京市海淀区一家超市里“买年货”,发现速冻食品区竟然被围得水泄不通,年轻购物者居多。

  速冻食品柜台的营业员说,这几天忙得天昏地暗。“快过年了,买年货的人很多,速冻食品卖的特好。”记者问:“这几天每天大约能卖出多少袋饺子?”营业员告诉记者,她负责的这个品牌的饺子昨天卖出四五万元。

  记者替她算了一笔账,按照一袋饺子平均20元计算,4万元就能买2000袋。如果把其他品牌的饺子加一起,必然超过万袋,这只是一家超市的日出货量。据她说,大店(超市)卖得更多。

  冰柜旁一对抱着孩子的小夫妻引起了记者的注意。25岁的徐敏(化名)来自吉林省吉林市,孩子刚刚1岁。因为孩子太小,今年春节她和丈夫也选择在北京度过,但身边没有老人照顾他们。速冻饺子、汤圆等占据了他们购物车的“半壁江山”。徐敏告诉记者,年三十晚上一定要吃饺子,但自己不会包,所以买了很多不同馅儿的速冻饺子。

  虽说“纵有珍肴万席,不如饺子一垫”,但饺子不仅是用来吃的,更是中国人团圆时的一个“念想”。“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春节是中国人生命中最重要的节日。中国人把春的希望、夏的汗水、秋的收获、冬的积淀一起酿成喜悦与甘甜,一年的企盼和期待都汇聚在春节这一天。出门在外的人们哪怕海角之远也要回家吃团圆饺子。饺子包含着中国人对来年幸福、平安的期冀,也包含着新一年里对收获的渴望,它承载着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深深地渗透到每个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社会发展速度之快,让人来不及欣赏饺子上那精致的小褶和千变万化的馅料,更来不及沉下心来学习那繁琐又有诸多讲究的一招一式。速食概念逐渐“深入人心”,传统技艺渐趋匿迹。“80后”、“90后”有多少人能独立做顿饺子,尚说不清楚,但逐渐减少的趋势是确信无疑的。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声不绝于耳,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像饺子这样如此家常的传统食品,现在还不至于列入“非遗”保护的范围。然而,值得警醒的是,如果有一天饺子也被列入“非遗”,那我们的传统文化还能留下什么?

  闽南人过年年味足

  □本报记者 褚国飞 发自福建漳浦

  今年春节,记者来到位于闽南金三角的漳浦县过年,其浓浓的年味给记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初到漳浦,正值大年三十。天空下着蒙蒙细雨,行车经过漳浦县城附近的乡村,家家门前贴着春联,红艳艳的春联在蒙蒙细雨中显得特别喜庆。过了晌午,街上的人已渐渐少了,商家早早打烊,大家都提早回家,准备除夕的年夜饭。就连高速路的收费站也挂起免收过路费的牌子。辛苦了一年,大家都急着回家跟家人团圆。

  漳浦人管吃年夜饭叫“围炉”。摆一桌好菜,桌底下放一个烧木炭的小炉,炉身圈上一条红纸,寓意来年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痛饮畅谈,其乐融融。这是一场真正的家人团聚,也是最重要的过年活动!多少人紧赶慢赶,千里迢迢赶回家,就是为了能赶上在家“围炉”。通常,在家“围炉”的人也会为不能回家过年的家人摆上一副碗筷,寓意一家团团圆圆。漳浦人的“围炉”一般在下午三四点开始。自家“围炉”之后,有的还会相互串门,到亲朋好友家去“围炉”。而在农村,“围炉”之前还有一项重要的活动,那就是祭祖。同宗族的几家人会聚集到祠堂或祖屋,祭祀祖先。这种仪式造就了闽南人很强的宗族观念。

  围过炉,吃过年夜饭,大家少不了一项重要节目——看春晚。边看春晚,边喝茶、嗑瓜子、吃水果和蜜饯,这又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闽南人好喝功夫茶,漳浦人也不例外。每家每户都有一套功夫茶具,客人来了请喝茶,家人在一起也泡茶聊天。清茗几盏下肚,确能消除大吃大喝所产生的腹中油腻。随着大家生活水平的提高,茶的档次也在不断提高,几百块钱一斤的茶叶已成为平常百姓家茶桌上的寻常之物。

  当春晚节目主持人在倒数秒的时候,漳浦人已在准备放鞭炮。新年钟声一响,鞭炮齐鸣,这叫放“开门炮”。十多年来,漳浦县城禁放鞭炮。但县城附近的乡村可以放,许多人便驱车到城郊放鞭炮。除了放“开门炮”,闽南的习俗是大年初一需早起。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初一作为农历新年的头一天,这一天的早晨当然具有特殊意义。但是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已与古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大不相同,许多人除夕夜彻夜不眠,初一早上沉睡不醒。也许人们可以说,初一凌晨还醒着也可以算早起。

  在漳浦的几天里,记者感受到久违的浓浓年味,这种年味来自对传统的继承与发扬。许多在漳浦创业的台胞选择在此过年,一个重要原因是漳浦的过年习俗与台湾相似。由此记者想到,在推进海峡两岸关系的时候,深挖两岸文化中的相同习俗,加强两岸人民间的认同,也是一项势在必行的任务。

  铿锵锣鼓舞动喜庆日子——记海阳大秧歌

  □实习记者 项江涛 发自山东海阳

  海阳市地处黄海之滨、胶东半岛南翼,南临黄海,北接半岛内陆,有“东方夏威夷”的美誉。海阳大秧歌产生于明朝初期,是一种集歌、舞、戏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以严谨的表演程式和恢弘的表演气势著称,展现了胶东人的豪放和质朴。曾经是“乡下秧歌进了城,先拜娘娘后耍景;正月十五不进城,过日来了撵出城”的节庆活动,耍家庙、拜祖宗,总与祭祀祈福相联系,如今海阳大秧歌不仅登上了高等学府的讲坛,成为民间舞蹈必修课教材内容,更是当地百姓丰富业余生活的主要活动之一。

  1997年海阳市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海阳大秧歌开始走出山东、走向全国。2006年,海阳大秧歌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获得第四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大秧歌专场比赛三等奖,并被评为“最受观众喜爱节目”;2008年1月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倾注三农”专题文艺晚会;2008年8月参加了第二十九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的演出。在传统的“三出三进”基础上,改成排山倒海的阵式。整个演出将古朴豪放的传统艺术风格与快捷多变的现代审美情致恰到好处地融为一体,既体现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民间气息,又展现出现代中国的豪迈气概和宽广胸怀。作为海阳市的城市“名片”,2010年,海阳大秧歌又登上央视十套科学·教育频道,向全国人民拜年,展现了海阳民间艺术的魅力。

  海阳大秧歌在表演形式上分大场子和小场子两种,大场子是群舞,锣鼓铿锵、万马奔腾,宛若大河滔滔。小场子多是双人舞、多人舞,恰似小桥流水,一波三折,美不胜收。海阳大秧歌的结构很严谨,队伍主要有三部分组成,出行时排在最前列的是执事部分,有三眼铳、彩旗、香盘和大锣。其次是乐队,有大鼓、大锣、大钹、小钹、堂锣等。随后的是舞队,各类角色几十人,其中又分为指挥者——乐大夫;集体表演者——花鼓、小嫚、霸王鞭等;双人表演者——货郎与翠花、箍漏匠与王大娘、丑婆婆与傻小子、老头与老太太、相公与媳妇等。排在最后的是秧歌剧人物及戏曲杂扮者,整场表演粗犷奔放又诙谐幽默。

  目前,海阳全市700多个自然村中,有600多个都有秧歌队伍,商业演出队伍20多支,每年表演场次达到300多场。在政府合理的引导和扶持下,海阳市注重抓好秧歌表演的市场化开发,使其逐渐成为一种新兴的文化产业。

  汩汩温泉水 绚丽新兴城——“温泉之乡”咸宁的巨变

  □实习记者 李欣 发自湖北咸宁

  时隔一年,又回到了亲切的故乡湖北咸宁。虽然每次春节回家探亲都会发现故乡有些许变化,但这次,记者明显地感觉这里发生了巨变。探亲访友期间,听到、谈到最多的话题莫不是“中国·咸宁首届国际温泉文化旅游节”和“武广高铁”。正是它们,让故乡面貌一新。

  咸宁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湘、鄂、赣三省交界处,是南下北上的主要通道。素有湖北“南大门”之称,是武汉城市圈中的核心城市之一。这个人口近300万的城市有着厚重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生态资源,享有中国“桂花之乡”、“楠竹之乡”、“茶叶之乡”、“苎麻之乡”和“温泉之乡”等美誉。山青、水秀、洞奇、泉温、桂香、竹翠,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九宫山俊秀清凉,沸波温泉神奇妙用,天然溶洞鬼斧神工,灿灿桂花百里飘香,星星竹海终年滴翠,赤壁古战场雄风千古,九宫闯王陵悲天憾地。然而,可惜的是,一直以来,咸宁没有走向外界,外界也没有了解咸宁。

  直至2009年11月6日,由国家旅游局和湖北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中国·咸宁首届国际温泉文化旅游节”开幕才使咸宁小有名气。借温泉文化旅游节的契机,咸宁市政府大力宣传咸宁的温泉资源。万人同泡温泉的吉尼斯纪录和《梦寻咸宁》的大型民俗风情歌舞诗向外界展示了咸宁的地方文化和旅游特色,大大促进了咸宁旅游的全面升温,使咸宁的美誉度和知名度大幅提升,同时也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自旅游节举办以来,咸宁各温泉旅游酒店游客天天爆满,日接待游客5000人以上,累计接待游客达到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000多万元,创同期历史新高(数据截止到2009年12月)。除了经济效益,老百姓最切身感受到的莫过于城市环境的改善了。一位在咸宁生活了60多年的老教师说,通过举办旅游节,咸宁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和文明城市的创建工作得到了极大的促进。市容环境卫生和交通运输秩序有了根本好转,特别是通过大力推进桂香大道景观路建设、潜山国家森林公园改造、旅游生态新城建设、城市亮化绿化工程、城市路网基础设施等一系列城建举措,改善了城市环境,增强了城市功能,提升了城市品位,扮靓了城市形象。如今,走在咸宁的街道上,你会发现马路宽了,绿树多了,路面干净了,交通秩序好了,市民文化生活丰富了。

  现在,咸宁市已建成了近20个温泉景区,其中近10个集中在咸宁市温泉区,较有代表性的有温泉谷、碧桂园、楚天瑶池温泉、太乙温泉、温泉国际酒店、汉商温泉、三江温泉等7家酒店。趁着春节,记者去了人气最旺的温泉谷。虽然正值新年,但来泡温泉的人并不少。在交谈中了解到,他们中的许多人来自武汉、广州和长沙。来自较远的广州游客跟随旅行团,乘坐不久前开通的武广高铁,只花三个小时就到了咸宁。来自附近城市武汉、长沙的游客则大多采取自驾游的形式。温暖怡人的温泉池子成了春节假期旅游的好去处。

  在与广州游客的交谈中,记者发现武广高铁一下子拉近了广州和咸宁两地的距离。本来需要十多个小时的路程现在缩短到了三个小时,极大地便利了两地的往来,为咸宁的旅游发展带来一片新天地。广州、深圳、珠海、港澳这些地区的潜在游客都可以通过武广高铁聚集到咸宁境内,游客周五到,周日返程,一个周末就可以跨省换城游。交通条件的改善对城市的经济发展有如此巨大的促进作用,这是记者第一次深切地体会到。据咸宁市发改委透露,未来3—5年,咸宁还将在交通方面至少投资350亿元。武广高铁的开通,将会促进长株潭、武汉城市圈两个改革试验区快速通道无缝对接,构建以咸宁为轴心的现代交通半小时经济生活圈。现在,咸宁正在打造鄂湘赣(咸宁、岳阳、九江)交通经济“金三角”,以此推进区域间的良性互动,以交通“金三角”带动旅游、经济“金三角”,实现区域间的合作互动,形成岳阳楼、黄鹤楼、浔阳楼、九宫山、庐山、岳麓山、赤壁古战场、咸宁温泉构成的大旅游圈。可以预见,有了便利的交通条件,咸宁的特色生态资源就能沿着交通动脉绵延不绝地向外流淌,让咸宁走向外界,让外界了解咸宁。

  天蓝水清,树绿花香,在有限的春节假期里,记者贪婪地呼吸着故乡清新的空气,享受着眼前秀美的景色,感受着家乡发展悸动的脉搏。市政府对咸宁城市自身的特点已经有了深入了解,并且正在充分发掘咸宁的自然资源。城市定位已逐渐明确,就是要将咸宁打造成绿色城市、旅游城市、宜居城市。而且,抓住武广高铁开通这一历史机遇将大大加快城市的发展。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故乡的明天会更美好!

  承德新春花会表演侧记

  □本报记者 金辉 发自河北承德

  2月18日是农历正月初五,河北省承德市一年一度的迎春花会活动拉开了帷幕。伴随着欢快的锣鼓声和清脆的鞭炮声,当地区政府组织的多支老年腰鼓队在市中心广场进行了精彩的表演,以原始而古朴的民间艺术形式喜迎新春。

  今年的迎春花会由多支来自承德民间的腰鼓队在中心广场为广大市民表演。腰鼓队的大爷大妈们来自市区的各行各业,他们常年自发组织起来打腰鼓,娱乐健身。在花会现场,只见各个腰鼓队的大爷大妈们身穿大红、大绿的中国传统服装,腰系红红的腰鼓,手舞系有彩带的鼓棒,他们时而敲出骤雨一样急促的鼓点,时而舞动手中的彩绸,这些老年人灵活的身体、轻盈的步伐一点也不亚于年轻人。在腰鼓队前方打钹的大妈们更是卖力,两片钹上下翻飞,划出优美的线条。在她们的指挥下,参加腰鼓表演的大爷大妈们不但把鼓点敲得整齐有序,而且舞蹈队形也不断变化。

  寒冷的天气,阻挡不了老人们表演的兴致,也阻挡不住观众看节目的热情。精彩的腰鼓表演让在场的观众目不睱接,中心广场上笑声、掌声、喝彩声此起彼伏,一时间成了欢乐的海洋。一些老人被表演所感染,不知不觉中也随着节奏分明的鼓点舞动起来,孩子们更是笑开了花,围着腰鼓表演的队伍跳着、闹着。年近80的张奶奶特意带着垫子准备坐着看,可没多久就坐不住了,站着看起来,她说:“今天一大早我就起来到街上转,等着看演出了。今年的腰鼓表演真是好看,如果像以前一样有秧歌、耍狮子、舞龙等表演就更有意思了。”旁边的市民王先生说:“今天的腰鼓表演很精彩,也很有意思。敲腰鼓不但锻炼身体还能使心情更加愉悦,一举两得。但是美中不足的是近几年过年期间的文化活动不像以前那么热闹了,年味也不如以前那么浓了,以前每到正月初五的时候市里面都会有耍龙灯、扭秧歌、踩高跷、玩狮子灯活动,晚上还有花灯展览,那个时候真是万人空巷呀,街道两旁都是人,甚至树上都有人,这几年基本上无法再看到这种景象了。”看表演的市民李阿姨告诉记者,参加表演的基本上以中老年人为主,他们在闲暇时自娱自乐,节假日出来表演。现在老百姓的生活条件好了,过年的方式多种多样,年轻人很少参加这种传统的活动了,许多年轻人对时髦的旅游过年更感兴趣。邻居家的儿子年前从外地回来后,在家过完大年三十就组织全家人去海南旅游了,而且自己的亲戚朋友也有好几家人都去南方或者国外旅游过年了。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选择过年的方式也越来越多种多样,人们在追逐时尚生活的同时如何弘扬我们的传统民俗文化,寻找传统民俗与现代文明的平衡点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家乡的羊汤

  □本报记者 刘维维 发自山东单县

  记者的家乡单县,古称单父,位于山东省西南部,苏鲁豫皖四省八县的交界处,隶属中国牡丹城——菏泽市。单县是座古城,距今约有4000多年的历史。《路史》记载:“单父为舜师。单卷所居……故称单父。”夏商时为单父邑,秦时置单父县,至明洪武二年(1369)定名为单县,沿用至今。勤劳、善良的人们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有13处龙山文化遗址和天台、琴台、晒仙台等地方名胜。

  据说,单县羊肉汤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原始社会末期,舜的老师单卷及其部落过着半耕半渔半牧的生活,青山羊是他们当时饲养的主要家畜。关于羊的吃法,逐渐由原始的烧烤演变为以吃肉喝汤为主。经过几千年的改进,单县羊肉汤的制作工艺越来越完善。1908年,单县徐桂立、曹西胜、朱克勋三人在县城开设“三义和羊汤馆”,正式挂牌经营羊肉汤。1939年,三人分开各自经营。由于徐桂立制作精细,不断改进熬汤技术,从而在竞争中逐渐占据上风,后来被公认为单县羊肉汤的正宗。

  正宗的单县羊肉汤呈白色乳状,鲜美爽口、不腥不膻、不粘不腻,独具特色。单县羊肉汤名目繁多,品种各异:天花汤健脑明目,适宜老年人和神经衰弱者食用;口条汤壮身补血,最适合病愈大补;肚丝汤可细嚼慢饮,眼窝汤肉烂如泥,奶渣汤沙苏带甜,另外还有马蜂窝汤、三孔桥汤、腰花汤、肺叶汤、肥瘦汤等十几种。

  单县羊肉汤的熬制程序非常精细,特别在选料和烧制工艺上十分讲究。上乘的羊肉汤当选用三年龄的青山羊为主要原料,尤以单县黄河故道和大沙河两岸的羊为佳。听专业师傅讲,单县羊肉汤的烧制有三个关键之处:一是选用平原地区农家饲养的羊,这样的羊长得膘肥体壮,熬出的汤也比较鲜美;二是选用佐料,佐料的选用一定要适量,多则料味过浓,少则腥膻不除;三是用火,火候一定要足,使汤锅始终处于沸腾状态,从而可以使羊油快速融化,达到水油交融,形成乳状。因此,熬制羊肉汤的人必须要有耐心,性急的人是很难熬制出口味纯正的单县羊肉汤的。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