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构建乡村“文化绿洲”进行时
作者:haowj   日期2010-02-23 14:42: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加油!加油!”虎年的大年初一,在来宾市兴宾区良江镇最偏僻而且社会文化生活严重落后的松柏村,一个刚建不久的灯光篮球场上正在举行一场篮球赛,村民扶老携幼前来观看,有拄着拐杖步履蹒跚的老人,也有怀抱幼儿的妇女。

  当天,来自周围村庄的6支篮球队在此展开角逐,让当地村民大饱眼福。一名群众自豪地告诉记者:“自从2009年5月建成新灯光篮球场至今,我们看到更多更好的比赛了!”春节期间,记者欣喜地发现,包括灯光篮球场在内的“求乐、求知、求技”这一逐渐成熟起来的“三求”文化惠农工程,为构建乡村“文化绿洲”探索出了一条好路子。

  “三求”文化惠农工程在调研中产生  

  位于广西中部的来宾市,农业人口占86%,有着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麒麟山文化、盘古文化、红水河文化、瑶族文化等别具特色,山歌彩调、壮剧壮欢、戏龙舞狮、劳动竞技等有着深厚基础。世界体操王子李宁就是从这片崇尚体育的桂中大地走出去的。

  但农村的文化体育设施很缺乏,已有的设施简陋、功能不齐全。为此,乡村文化活动在开展方面一直曾呈现出散、乱、小、质量不高、不经常、不普及等问题。一时间,农村的文化体育设施的滞后已远远满足不了农民大众对精神文化的实际需求。

  没有排练场,不少农民文艺队至今还在低矮昏暗的泥瓦房里排练节目;没有大戏台,群众平时就聚在村头的老榕树下看戏赛歌、在简陋的晒谷场上舞狮打球。甚至在一些偏远村屯,“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已被视为“歌曲联唱”充当精神调剂,“一天劳累,倒头便睡”成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折射出许多农民朋友精神生活的贫瘠,如此单调的生活,更是赌博、打架等乡村不良之风滋生的“温床”。

  2008年11月,来宾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秀隆在调研时发现,来宾的农民对文体活动的渴求非常强烈,有一次农民问他:“政府能不能帮村里建篮球场和戏台?”张秀隆从中得到启发,提出了加快农村文体设施建设的总体思路,经过多次研究,“三求”文化惠农工程具体做法终于出笼:拟用3年时间,每个行政村建设一个灯光篮球场、一个文艺舞台、一个科技文化卫生综合活动室,组建一支农民文艺队和一支农民篮球队。

  通过文体活动,要让农民的篮球蹦起来、健身热起来、山歌唱起来、舞蹈跳起来……《“三求”文化惠农工程实施方案》出台后,掀起了“财政补、部门帮、企业助、群众捐”的建设热潮,广大群众还无偿出让建设用地、无偿投工投劳。

  “文化新苗”让村民充满期待

  松柏村60多岁的石有平老人是当地小学的一位退休老师,他组织的篮球队曾长期活跃在乡村内外,但比赛时却经常找不到球场。如今却是什么时候高兴就什么时候组队比赛。在松柏村村口,记者看到那个被村民喻为“农民广场”的5000多平方米的范围里,除了建有一个标准的灯光篮球场,还有一个古色古香的戏台。戏台对面的科技文化综合活动室和卫生室正在筹建之中。

  今年年近50岁的石有亮是松柏村篮球队的记分员——这位壮族中年人向记者回忆并描述了松柏村的“旧貌”:以前村里没有像样的体育设施,更别提娱乐设施了,每天干完农活后村民们只能互邀到家里打牌、搓麻将、喝酒、划拳,打场篮球更是奢侈的运动,需骑车到十几公里外的镇上。“过去羡慕城市里热闹,现在有了‘三求’文化惠农工程,咱们农民的日子过得那才有滋有味呢。”石有亮如是说。

  “哨子一吹,打架不去;锣鼓一响,麻将收场。”松柏村村支书林松敏逢人便说,“随着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的建成使用,村里风气日善,就一个篮球场而言,它就像春天里撒下的‘文化新苗’,让村民充满期待。”

  林松敏进一步介绍说,现在的“农民广场”已经成了村民集会、议事、放电影、宣传党和国家政策的重要场所,其功能得到了最大的发挥。与此同时,各业余文艺队结合当前维护社会稳定、农业生产知识、计划生育、家庭伦理等宣传教育内容,演出群众喜闻乐见的小品、彩调、山歌等,也深受群众欢迎。

  另外,通过开展球赛、演出等活动,还拉近了村与村之间的距离,化解了矛盾,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来宾市兴宾区政府一位姓蒙的办公室主任对此深有感受,他告诉记者,以前跟随镇干部到农村做工作时,经常会感到各种阻力。现在村里唱戏会邀请干部去看,镇干部也时不时到村里与农民打一场篮球友谊赛。“在球场上我们成为朋友,感觉现在群众工作好做多了。”

  其实,松柏村的乡村文化建设仅仅是来宾市实施“三求”文化惠农工程的一个缩影。记者在走访中发现,这样的活动如今已在来宾市100多个村委遍地开花……

  乡村文化:不仅要“种”还要“护”

  近年来的乡村文化建设,有的地方却止步于“种”,后续跟不上,文化品种单一,往往过年过节热闹一阵就偃旗息鼓,不能满足群众经常性的文化需求。如何“种”好、“护”好乡村文化是一个更加重要的话题。

  另外,过去各部门建设农村文化事业时,还容易出现“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情形:体育部门负责农村体育健身工程、卫生部门出资农村卫生室、新闻出版局建设农家书屋……虽然有了资金的投入、政策的支持,效果却不一定理想。

  针对这些问题,张秀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由政府引导,整合资源,建设农村文化事业,这样既节约土地等资源,又方便管理。“文化新苗”既已“下地”,就要“护”好——松土薅草、浇水施肥,管理好、引导好、扶持好,让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在这一环节,广大农民是主体,有关部门和农村各基层组织也应大有作为。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