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部孔子家谱,当为司马迁《史记》中的“孔子世家”,记录了十几代孔氏后人。明以后,按照惯例,世家谱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个“中国第一家”的谱牒,只大修过四次。康熙年间的家谱共收孔子后裔近两万人;乾隆年间的家谱增至十万余人;民国时期,家谱由孔德成主持编修,始于1930年,成于1937年,当时收录56万人,被称为“民国谱”。
2009年9月24日,四海孔裔同聚祖根,在曲阜孔庙举行了一次隆重的家祭。《孔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协会会长孔德墉与当地政府官员在孔庙大成殿前共同为新版《孔子世家谱》揭谱。《孔子世家谱》续修工程的告成,为儒家学说和社会学、历史学、民族学、地方史等各项研究提供了珍贵史料,同时也为满足孔氏族人以及广大台湾同胞、海外侨胞的寻根认祖之情建立了一个重要桥梁和纽带。
《孔子世家谱》是世界上传承时间最长、最广泛的家谱,孔氏家族分别在明天启年间、清康熙年间、清乾隆年间和20世纪30年代的民国时期进行过四次大的续修。2005年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列为“世界最长家谱”。《孔子世家谱》在孔氏家族中又被称为“全国谱”,用于记载从孔子时代至今孔氏族人的传承脉络。首部孔子家谱,当为司马迁《史记》中的“孔子世家”,记录了十几代孔氏后人。明以后,按照惯例,世家谱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个“中国第一家”的谱牒,只大修过四次。康熙年间的家谱共收孔子后裔近两万人;乾隆年间的家谱增至十万余人;民国时期,家谱由孔德成主持编修,始于1930年,成于1937年,当时收录56万人,被称为“民国谱”。
本次完成的第五次修订,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续修。新谱录入族人时,本着不分性别、不分民族、不分国籍的原则,女性族人、少数民族、外籍孔子后裔均首次录入家谱。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