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管理性评价目前大都偏重于宏观评价,与注重微观层面务实发展的时代趋势有所脱节。国内专业性评价和职业性评价,尽管在解决深层次具体问题方面进展不大,瓶颈和困难颇多,但是侧重微观评价,顺应自下而上的评价需求,符合教育评价理性务实的趋势。
教育评价是一个面向应用并与公众相关的领域,也是政府、社会、学校、教师、学生理性博弈的一个载体。评价活动始终是一路争议一路前行。当代中国的教育评价自改革开放之初至今,经历了由政府单一评价主体向政府、高校、中介组织多元评价主体的转变,评价内容已从院校设置评价发展到办学水平、学科专业、课程教学以及教职员评价,评价目的则从提高管理效率向引导办学、引导市场转变。教育评价的实质是测量或测度基础上的价值判断,教育评价作为工具手段受制于使用主体,并因此受到社会背景的影响。
教育评价种类很多,实施方式各有不同。按照笔者观点,大致有以下几类划分:按照评价主体,分为外部(行政)评价、内部(自主)评价、中介(第三方)评价;按照评价内容的集成度,分为综合评价和专项评价;按照评价内容的层次,分为宏观评价和微观评价;从评价过程的属性看,分为管理性评价、专业性评价、职业性评价;从评价的功能看,分为市场引导性评价和非市场引导性评价。国内区分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的常用参照者是相对独立的学校个体,因此外部评价来自上级行政系统,中介评价则来自学校以外的非行政系统。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