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近年来,在一浪高过一浪的“国学热”的推动下,个别有一定影响的学者和官员通过媒体等不同方式和各种渠道,呼吁高校把国学设为独立的一级学科,颇有声势。但也有不少有识之士持反对意见。这种自由讨论和争鸣,难能可贵,值得提倡。为了深化认识,心平气和地进一步展开讨论,本着知无不言、言则有据的精神,特陈述我们的观点。这就是本建言的初衷。
二、国学是在20世纪初,受鸦片战争以来西学的猛烈冲击,中国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逐步衰落和边缘化的特定历史背景下出现的一个新概念,旨在与西学有别。在辛亥革命的影响下,国学派主要是通过张扬国学来救亡图存、保种保教,更多的是表达了一种爱国主义精神。此后,随着历史变迁,国学含义也在更新,五四以后出现了东方文化派、“整理国故运动”、现代新儒家、马克思主义新古典派等,但从来没有在高等院校列为一个独立学科。即使个别高校曾建立了“国学院”,但其内部还是分科的,或分门授课,或以教师为中心自由讲授,基本没有稳定规范的教学体系,也看不出国学系统明确的学科体系与学术规范,只不过像如今的“人文学院”、“文学院”一样,是相近学科,如文、史、哲等系科的总称而已。胡适在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成立时就明确指出:“‘国学门’不是具体的科系。”民国时期出现的这几个国学院之所以大都存在时间很短,有的仅半年,学科概念含糊不清是一个重要原因。另外,那时也有很强的另一种声音,他们明确表示,反对提倡国学。历史的经验,值得反思与借鉴。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