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史心(北京读者)
治学经验是一笔宝贵财富
我是社科院系统的普通一员,所以格外关注《中国社会科学报》。其中,“当代学人”这一栏目精巧别致、富有特色,可谓是浓缩了这些学者多年的治学要诀和研究精华。我读了之后受益匪浅。这些学有所就、学有所得、学有所悟的专家的体会心得,就像是航海塔灯,给我指引了研究的路径和方法。这些专家给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楷模和榜样。对于学术研究来说,不仅专家学者的具体研究成果是有益于社会、有益于文化的财富,而且他们的探索、体会、心得,尤其是治学门径,更是一笔不可忽视的精神遗产。我觉得这不仅对初涉学术的新人来说具有相当的启发意义,而且对于普通学者来说也具有参考意义。每次读罢这一栏目的文章,总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希望贵报明年能够在这一栏目上有所改进、有所开掘,把这一栏目办得更好,不仅授人以鱼,而且授人以渔。在新春即将来临之际,我衷心地祝愿《中国社会科学报》一路走好。
往>王玉(本报学林版编辑)
谢谢您提出的宝贵建议!“当代学人”栏目,依托活跃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知名学者,采取自述的形式,展示他们的学术经历和研究成果,目的在于为在校学生提供治学经验,为青年学者提供前沿动态,为当代学术史研究积累第一手材料。您的支持,将是我们不断前进的力量。
来>王淑姣(河南师范大学)
和谐共存 包容与共
我觉得贵报广告版彰显了她的与众不同之处,其广告不是传统的商业性质浓重的广告,而是对其他同仁报刊的广告宣传,这充分彰显出该报的和谐共存思想,在当今这个微益必争的年代,该报能在办报的过程中彰显出和谐共存、包容与共的思想实在难能可贵。此外,贵报的域外版也给我们送来了海外中国学的丰盛大餐。非常感谢《中国社会科学报》。
往>栗红(本报广告版编辑)
首先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和鼓励。作为学术理论报纸,我们的期刊目录不仅是为报纸、杂志提供一个展示、交流的平台,也为学者提供一个更便捷的方式获取所需要的学术信息。您所说的和谐共存、包容与共的思想也是我们所追求的。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