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克尔特于1978年发表了题为《文学与生态学:生态批评实验》一文,首次在论文标题中使用“生态批评”一词,并试图通过“将诗歌与生态学结合起来”而创立一种“生成性的诗学”。这可以视为生态批评正式产生的明确标志。哈佛大学的劳伦斯·布伊尔将其后30余年的生态批评发展历程概括为“两波”:第一波以自然写作为研究取向,第二波则将环境概念由自然环境扩大到城市人建环境,开始关注生态正义或环境正义等新的问题。
我们可以设问:生态批评是否已经出现了第三波?如果是,它应该是什么?
2009年11月4—6日,土耳其哈希坦普大学和安卡拉大学联合举办了该国首次生态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生态批评的未来:新的视野”,来自2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名学者参加了会议。我应邀担任这次研讨会的科学委员会委员与会并发言。会议主办人之一、土耳其哈希坦普大学瑟普尔·奥珀曼教授的演讲题目是“生态批评的未来:第三波”。她认为,最近的生态批评理论主要关注场所、新生物区域主义和地球行星性。她本人则倡导“生态中心的后现代理论”,认为这种理论构想可以向我们提供更加富有生态取向的讨论策略,能够终止存在领域的本体论分隔而走向一种综合的现实模式。
生态批评的第三波真的应该是这样吗?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