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在经历波折之后步入了持续高速增长轨道,那么中国是否已经形成“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呢?显然,讨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必须立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异质性”特征才有意义。
“异质性”的历史视角考察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存在着四个转变,即发展战略转变、运行机制转变、产权结构转变和开放格局转变。这些转变体现了中国经济在“生产关系”或制度安排层面所发生的重大变革,构成了中国经济演变的主线,而考察这些演变就成为理解中国经济“异质性”的关键所在。
考察中国经济演变需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把握。其一是演变动因。1978年之前的中国战略目标集中体现为在“冷战与对抗”的国际背景下追求民族认可和经济独立,而1978年之后的中国战略目标可概括为在“和平与发展”的国际背景下追求生产力发展和居民福祉增加。其二是演变路径。相对于苏联国家的“休克疗法”,中国的运行机制、产权结构和开放格局演变具有渐进式特征,然而就特定阶段而言,中国的经济演变又具有某些激进式特征。其三是演变主体。在演变初期,政府由于拥有动员资源和组织社会的优势,因此往往充当了演变策动者角色,然而随着微观经济主体以及其他中间性经济组织的充分发育,经济演变已具有某种微观经济主体驱动主导的特征。其四是演变效应。中国经济演变已形成了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奇迹,但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背景下中国仍存在分配正义、社会和谐等问题,对此只能通过持续的经济社会秩序演变来逐步化解。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