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灾害性天气较为频繁。这一地区地形复杂,包括了山地或丘陵、台地、泛滥平原、泥炭地、沙州或沙嘴、大型水域、浅水域等多种形态,但总体说来地势低洼,河网密布,圩田广布,更兼1500年来处于“明清小冰期”的影响之下,水旱灾害频繁,秋季以后近海海潮的侵扰也时常发生。民众基于经验的积累,对这些自然灾害的预测蕴含着一定的科学道理,也有民俗意义。
观天文以卜旱涝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天文观测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占星、观察风云等都是预测天气、判断是否发生灾害的重要手段。在星象中,江南地区的民众注重观察二十八星宿中的参宿(即现今猎户座)和昴宿(即现今金牛座)。参宿和昴宿在黄道上是变化的,根据它们与月亮相对位置的变动可以判断是否会发生水旱灾害。如康熙《常州府志》记载:“吴中老农望岁,咸以俗谚验天时,往往十不爽一……谷日,夜看参星,过月西则旱,否则水也。”而临近的苏州府也有这样的谚语:“上八不见参星,下八不见红灯。”在当地民众的眼中,参星的位置预示了收成的好坏,“参星参在月背上,鲤鱼跳在镬干上;参星参在月口里,种田种在石臼里”。
通过总结风、云等空气流动的情况也可以预测灾害天气。“农人岁朝晨起,验风云以卜田事。风自东南来,主岁旱;东北风主岁稔;西则歉。谚云:‘岁朝东北风,高低大熟;岁朝西北风,大水害农功。’日出时有红霞,主丝贵。西北有红黄云则稔,白黑云则歉。是日宜阴,则高低田禾俱熟。”江南地区虽在南宋时经历了大范围的高田开发和低地排水过程,但地土卑湿的局面仍未完全改观,春季多为阴云天气,“风雨溟濛,云容沉黯,俗称神鬼天。苟无雨,亦多暴风。大块噫气扬尘,黄沙蔽日,谓之沙落天”。在这种扬沙的天气中,春雨夹杂沙尘而下,常常影响到农业生产,“雨黄沙,则是年食麦者多呕。黑沙不害”。四月十六被苏州一带民众视作“天仓开”的日子,“吴俗于是日占年谷丰欠,晴则主水,雨则旱,惟阴云为佳。谚云:‘有谷无谷,但看四月十六。天上有云,地上有谷。’”是日,月亮出现在天空的时间早,预示着旱情;月亮出现晚且呈白色,预示着水灾;云彩呈现黑色,蟹的产量将有提高。这些预测在嘉靖四十年得到了验证。四月二十日为乌青镇的“小分龙日”,因雨势大小在此日一般会有较明显的区别而得名,镇民验风及晴雨,以卜旱涝。春夏之际的梅雨对湖州的民众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农家赖以种田,俗名‘烧鹅汁’,然多则水涝。其时有雷则多鱼,无雷谓‘哑黄梅’”。江南地区五月梅雨过后,常常为海上热带气旋所控制,形成飓风,当时人称为“舶趠风”。飓风的势力大小也被用来预测未来的水旱或潮灾情形,“吴农占验,谓小暑日吹东南风,有白云成片而起,即有四十五日舶趠风,主旱而退水。谚云:‘舶趠风云起,旱魃深欢喜。’”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