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阅读记忆”能否直接作为文学创作的精神资源
作者:haowj   日期2010-01-08 13:17: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家真实生活经历所产生的情绪“记忆”,是作家本人从事文学创作的直接动力与宝贵资源,但作家凭借“阅读”他者文本而形成的情绪“记忆”,是否可以作为自身的生活经验与生命体验,直接转化为自己创作的精神资源,这是一个国内文学界与学术界都十分忌讳的敏感话题。

  “模仿”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种普遍现象,是近期我重读经典文本所发现的一大奇特景观。从茅盾、杨沫到茹志鹃、陈忠实,他们那些曾影响过我们成长或令我们赞叹的经典文本,几乎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效法他者的“模仿”行为。有学者为其辩护说,这只不过是一种“同题”创作,是一种“记忆”经验的偶然巧合,难道同一题材或同一故事,就不能重复地使用了吗?问题恐怕并非如此简单。人们可以具有情境相似的“记忆”,但却不可能具有内容相同的“经验”——在研究中国现当代作家的“模仿”行为中, 我发现有一个关键因素值得学界加以高度关注:那就是“模仿”者都曾有阅读他者作品的知识储备,并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这种“记忆”中的知识储备,直接转化成了自己创作的精神资源。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