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学者?当一个人选择做学者的时候,他凭借什么安身立命?有什么动力足以使他乐此不疲、矢志不渝?这是我经常要思考的问题。我的基本看法是:学者就是以学术为天职的人,而学术的真谛就是求真。因此,只有当一个人把求真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时,他才真正具备了学者的品格。
“真”也可以有不同的层次,在较低的意义上是事情的真相,而在较高的意义上则是真理。冯友兰先生曾比较他的《中国哲学史》与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之不同。这种不同,用中国传统的说法,就是“汉学”与“宋学”的区别。胡适是汉学专家,汉学的长处和短处在他的书中都表现出来。长处是对于文字的考证、训诂比较详细;短处是对于文字所表示的义理的了解、体会比较肤浅。书中对于资料的真伪、文字的考证,占了很大的篇幅;但对于哲学家们的哲学思想,则讲得不够透,也不够细。而冯著的优长则在于对各家哲学思想的了解和体会讲得比较多,也比较深、比较透。冯先生说:“从研究哲学史方面说,如果只懂得以前哲学家著作的语言文字而不能了解、体会其义理,那就不能写出符合哲学史的本来面目的哲学史。而从哲学这方面说,如果认为从古人的语言文字中,可以得到哲学的真理,那就等于认为从临摹前人的画中,可以画出好画。哲学的真理,只有从自然、社会、人生中观察体会出来。从这个意义说,无论‘汉学’或‘宋学’,都不是研究哲学的最好方法。”这段话说明了“真相”(本来面目)与“真理”的不同。
在社会中,学者也是普通人。他要生活,也需要各种条件。这些条件应该由社会来保障,而不是学者通过学术交易的方式(与权力或金钱交换)去寻求。把学术当做晋身的阶梯(升官)和追逐利益(发财)的手段,或者达到其他功利目的(评职、获奖等等)的手段,必然导致学术异化。当今学界的腐败和堕落皆出于此。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