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曾经说过,“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当前,在世界多元思想和价值的激烈碰撞下,如何在对话中重构、整合东方文化价值观,从而占据话语体系制高点,正成为学界日益关注的话题。
多元化的精神群像
经济的发展必然引起观念的变革。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了改革开放的新国策,伴随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而开启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价值观的变迁埋下伏笔。1980年《中国青年》杂志中“潘晓来信”关于“人生的路怎么越走越窄”的感慨,引起关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大讨论。其后,中国人的价值观随着“尼采热”、“文学热”等继续嬗变,并逐渐呈现多元化的态势。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周晓虹教授认为,现时中国人的价值观体现了一种“二元性”的特征。传统与现代的颉颃、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城市与农村的对峙、东方与西方的冲突,构成了当代人的精神群像。
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孙美堂教授2009年9月也曾撰文指出,新中国成立60年来,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很大变化,具体可分为两个时期,即改革开放前(大体为1949年至1977年)和改革开放后(大体为1978年至2009年)。他将1949年至1977年归纳为政治价值本位时期,从信仰和信念、社会本位价值观、公私和群己关系的价值观、社会结构和秩序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的价值观、爱情婚姻的价值观等六方面加以阐述和说明。
孙美堂谈到,1978年至2009年是价值日趋多元的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财富观和利益观发生变化,人们的主体性和自由观念日趋成熟,生活方式越来越多元。改革开放一方面推动了道德进步,使“人的价值”等理念凸显;另一方面,在新旧体制转轨期间也出现了一些道德滑坡现象。
“对中国知识界和民众来说,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短暂的肩负新启蒙意义的‘文化热’,90年代中后期社会‘市场化’进程中阵脚渐乱的‘文化的群魔乱舞’场景,以及当今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因遭遇多元异质文化及其相应价值理念主张而出现某种程度的任性、失度,当代中国文化面临全面反思和治理的严峻处境。”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副院长袁祖社教授在“‘传统与当代世界’——走向多元文化、思想与价值的对话”国际学术研讨会中这样表示。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