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日常生活中的“委屈”与“冤枉”
作者:haowj   日期2010-01-08 13:25: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吴飞,1973年生,北京大学哲学硕士、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后,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研究领域包括基督教哲学、宗教人类学等。

  代表著作有:《麦芒上的圣言——一个乡村天主教群体中的信仰和生活》(香港:道风书社,2001年)、《自杀与美好生活》(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自杀作为中国问题》(北京:三联书店,2007 年)、《浮生取义——对华北某县自杀现象的文化解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Suicide and Justice: A Chinese Perspective (London: Routledge, 2009)。

  研究论文有:《微若尼卡的第三重生命:基督教世界中的看与听》、《生的悲剧,死的喜剧》、《〈斐多篇〉中的自杀与不朽》、《属灵的劬劳:莫尼卡与奥古斯丁的生命交响曲》。

  《浮生取义》是笔者多年来对自杀研究的一个总结,希望能够通过这本书结束自己在这个领域的田野研究,然后进入对相关理论问题的深入讨论阶段。通过对华北某县(书中化名孟陬)17个月的田野调查,笔者收集了200多个自杀或自杀未遂的个案,发现了一种非常具有特色的中国自杀现象,这与西方社会学和精神医学描述的景象迥乎不同。这些个案中的自杀现象绝大多数和家庭矛盾有关,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将我们引向了对中国文化中正义问题的探讨。在这本书里,笔者用“委屈”来描述家中的不正义,用“冤枉”在描述家外的不正义。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