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词源来说,“知识分子”这一词汇是西方语境中产生的,源于19世纪的法国和俄国。类似于西方语境的“知识分子”,在中国的语境下可以用读书人或文化人这一概念。不过,其间内涵又有很大的不同。中国古代的读书人我们习惯上称作“士”,但“士”与读书人又非完全等同的概念。
如果可以把中国社会的绵延一分为二,代表政治统治的“王统”和作为民族精神载体的“道统”,那么,一直以来,中国的读书人自命是“道统”的承载者。《论语·里仁》说:“士志于道。”这种使命精神对读书人来说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两千多年来,这种精神使命感在读书人那里绵延不绝。从孔子的“丧家之犬”到谭嗣同勇于为变法流血牺牲,都反映了这种使命精神。正因为如此,我们常说,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一个国家或民族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这种“良心”的绵延不绝。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