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劳动者报酬在GDP中的比重自1995年以来已下降了12.7个百分点。这一统计数据反映的事实是什么,引起这一事实的原因是什么,是资本对劳动的侵蚀吗?采取行政和法律措施对工资水平进行硬性规定,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提高劳动者报酬占比,其对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可能产生的后果又是什么?
劳动者报酬占比即劳动者报酬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阶段, GDP分为劳动者报酬、营业盈余、固定资产折旧、间接税四项,其中营业盈余和固定资产折旧合称为资本收入。
劳动者报酬占比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首先,由于劳动者报酬是构成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它的变化会影响居民可支配收入在经济中所占比重,进而影响宏观消费需求。其次,劳动者报酬占比迅速下降时,通常也是收入分配变得更为不公平的时期。最后,国民收入分配是生产、交换、分配以及积累和消费等经济活动的枢纽,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这些经济活动。因此,国民收入分配中劳动者报酬占比的变化,为考察一个经济体的健康程度和宏观经济政策的设计提供了一个综合视角。
作为一个高度综合的宏观经济指标,劳动者报酬占比的变化不仅是劳动和资本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的共同结果,同时也受产品市场的影响。所有影响市场环境的因素,包括资源配置特征、生产技术条件、经济结构、经济政策和经济制度,都会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劳动者报酬占比。
由于劳动者报酬占比对宏观经济影响深刻,影响劳动者报酬占比的因素也颇多,对劳动者报酬占比的变化,以及试图改变劳动者报酬占比的政策决策,应慎重对待。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