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左图右史”的小说呈现
作者:haowj   日期2010-01-26 16:07: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明清时期小说插图刊刻形态从“全相”(全像)到“绣像”的转变体现出小说插图功能的转换,即由配合小说文字阅读、增强对情节的理解发展到注重刻画人物言行、性格、形象,从中可以见出小说创作观念的变化以及小说创作的逐步成熟,即由故事—人物,由叙述故事为主过渡到重视塑造人物。

  中国古代著述相当重视图像的作用,注重图文结合。“图”与“书”二字并用,始见于汉代司马迁的《史记》,“左图右史”、“左图右文”成为早期图书较为普遍采用的形式,运用于经、史、诗文等各种图书之中,如晋代郭璞曾作《山海经图赞》,隋代有《水饰图》、《古今艺术图》等书。晚唐五代时人徐夤(一作徐寅)《自咏十韵》指出:“拙赋偏闻镌印卖,恶诗亲见画图呈。”《全唐诗》在收录此诗时附录原注云:“《使宅行》,夤回文八体,诗图两面,庚午秋使楼赴宴亲见,每一倒翻读八韵也。”由徐夤诗句及其原注可知,诗图二者相配而行。这种重视图像、图文结合的传统对古代小说插图带来一定的影响。

  图画与说唱艺术的结合早在唐代变文中已经出现,唐末吉师老《看蜀女转昭君变》一诗讲述蜀女讲说变文的故事,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其中的诗句“画卷开时塞外云”,意思是:蜀女边说边展开画卷,画面上描绘的是塞外风光,这种图被称为“变相”,变文说唱是与变相相配合而进行的。众所周知,唐代的变文、俗讲对五代、宋元以来的说话之风带来深刻影响,而说话风气又是孕育后世话本、章回小说的母体,从这一意义上来看,唐代变文与变相的结合对古代小说插图带来的启示是不容忽视的。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