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12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主办的“传统与当代世界:走向多元文化、思想与价值的对话”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来自中国、美国、德国、英国、俄罗斯、荷兰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与会学者围绕“走向跨文化的对话与交流”、“文化多样性与当代世界”、“科学、信仰、理性及其对话”、“哲学与伦理学视野下的现代生活”、“马克思与现时代”和“当代社会秩序与政治哲学”等主题展开讨论与交流。本组文章均选自此次会议。
从语言现象学看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问题
□陈嘉明
中国哲学现代化的道路是否只能通过使传统哲学“概念明确”来进行?从语言现象学的视角来看,回答是否定的。
语言现象学指从哲学概念的流传、使用状况分析某种哲学的现状。对中国传统哲学话语现状的语言现象学研究表明,中国传统哲学的用语已经所剩有限,目前仍使用的主要是道德方面如善、礼、义、智、仁、诚、勇等;而一些形而上的概念,如阴阳、太极、气等,则在哲学里已经罕见使用。在认识论的语言里,如果说在金岳霖那一代的哲学家那里还使用一些传统哲学的概念,如道、势、能、所等,今天这些概念基本上已不复存在,人们使用的是诸如主体、客体、感性、理性之类的外来语。与此相似,有关逻辑的传统概念也已基本消失殆尽,如辞、说、故、侔、援等。
回顾哲学话语在现代中国的演变过程,中国传统哲学与外来哲学的语汇,呈现出此消彼长的状况:外来哲学的语汇逐渐增多,而中国传统哲学语汇的使用不断减少。这有点类似于汽车、火车、飞机、电话、电视等商品与技术的引进,自然取代了牛车、马车等传统的东西。这些话语的去留,表明了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吸纳,同时也体现出某种程度上的多元文化的共存、融合的局面。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共存与融合,是社会的进步,也是历史的趋势。对外来哲学文化加以融合的一个表现,是在这些概念的使用中,增加了自己的理解,增添了新的含义。
因此,想要通过明确中国传统哲学概念的含义的做法来实现中国哲学的现代化,显然有悖潮流。从西方哲学的历史状况来看,其发展主要是通过新领域的开拓与新方法的运用而实现的。例如,知识论、语言哲学、存在哲学等领域的开拓,逻辑分析、日常语言分析、现象学等方法的运用等。
要准确地列举出哲学语言现象在中国的变化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中国的语言词典难以提供这方面的帮助。它们大都缺少一项重要的内容,即词语的“语源”说明,包括它来自何处,何时开始出现,期间有什么语义上的变化等。《辞源》虽然有关于某一语词的出处,但这仅限于本土的古词。至于外来语方面,则无此类介绍。这给我们的语言现象学研究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我们难以知道西方哲学的那些概念是如何引入中国的,以及中国哲学的概念是如何演变的。相比之下,《牛津英语大词典》有详细的某一语词词源方面的介绍,包括它来自何方,在古代、中世纪又是如何用法,有哪些经典的用例及相关年份等。这一思路有值得借鉴之处。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哲学系)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