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的最末几天里,忽见报道,河南省文物局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曹操墓在河南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被发现,消息中并且断言“千百年来所有的猜测所有的争论终于停止,千古谜团终破解”。笔者对有关曹操墓的历史传说也曾略闻一二,真为考古界同时也是史学界的这一大收获好生高兴。岂料,所谓“猜测”、“争论”“终于停止”的断言方出,就有“曹操墓恐怕又成‘周老虎’”的尖锐质疑之声响起。同时,邺城(曹操在此营建王城)遗址所在的河北邯郸和作为曹操家乡的安徽亳州等地的相关人员,也表示出不无怀疑的反应。一时间,俨然形成“力挺派”与“质疑派”的舆论对阵。
当然,对阵双方的实力难说旗鼓相当。“力挺派”一方多有业内专家,“质疑派”一方则不乏“野狐禅”人,不免被对方觉得说话外行,但该方并不甘偃旗息鼓,而“奋勇相争”,这不能不撩拨人的兴趣。于是,笔者也浏览了一些纸质的、网上的相关文字和图证,觉得事情还真不是青红皂白一分即明。
要说,获取实物铁证,是考古学家最拿手的好戏。试想,要是此番在墓中挖出个曹操千年不朽的真身,或是能有其他可“一锤定音”的铁证之物,看谁还能说什么!事实上未能这样(也许就本无这样的可能),其墓不管是被人盗掘也好,还是被故意捣毁也罢,反正是遭了大破坏,连墓主人的一具完整尸骨都没有,还另有两位女性的残骸也不知其真确身份,至于墓中器物,即使原品遗留也已失原序。认其为“曹操墓”,是根据相关“证物”和历史记载进行“推定”。当然,这也是得出考古结论的通常需要,那种“识物”即可“定论”的情况只能是部分简单事例。不过,既然是“推定”,就需要“证据链”的尽量完备,并且也需要坚持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的原则,尤其是在对相关实物的鉴定(包括通过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测定)工作上,更是需要尽量做得充分。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