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交叉知识”的好途径
新年伊始,我将半年多以来形成的一个习惯延续着,那就是,将浏览器首页设置成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的网页,每天都会通过这个网页打开《中国社会科学报》电子版,浏览“交叉”的社科学术信息。在收到订阅的贵报后再闻着印刷的纸香细细品味各科文章,以让自己博士的“博”尽可能变得名副其实。
记得在去年首届全国通讯员大会上,贵报总编辑高翔曾鼓励学者们多撰写交叉学科的稿件。后来在贵报《办大学的理想 办理想的大学》的校长专访文章中得知,安徽大学黄德宽校长对年轻学者的治学建议也是希望年轻人要有一个广阔的学术视野,鼓励在交叉学科、新兴学科领域大胆探索,觉得说得很好。那么,如何将知识结构由“单一”转为“交叉”获取更多“交叉知识”呢?作为一位人文社科研究的学者,除了专业领域的研究外,我个人觉得,阅读贵报上的各类理论文章和学术信息是较好的办法之一,尤其是新年后,贵报又增添“区域文化”、“博物”等版面,使这种“综合”、“交叉”功能更强了,成为我们获取“交叉知识”的好途径。
(施保国 安徽大学哲学系)
两岸学术交流亟须建立合作机制
中国近代史学者张海鹏先生近期在贵报发表《两岸的中国近代史学术交流》一文,通过张先生的亲身经历讲述了两岸的中国近代史学术交流的发展过程和前景展望,并为加深两岸学术交流提出了非常宝贵的建议,凸显了两岸学术交流的史学意义和文化意义。
两岸中国近代史学术研究对象和学术追求的共通性和交流对中国近代史研究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推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陆近代史研究从“革命范式”(1950年代)、“启蒙范式”(1980年代)渐次转换到“现代化范式”及稍后的社会文化史研究。有学者呼吁以世界史的框架观察整个近代与前近代间的中国,以求超国族主义史学的狭隘视野和单一想象。具体到对两岸中国近代史研究未来的思考,2002年近代史所林满红教授提出两岸宜共同推动以世界为框架的历史观,“以世界框架写中国人的近代史,建构中国人恢宏的胸襟”。可见,两岸近代史学术交流有着非常重大的史学意义。
两岸学者的交流对中华文明的复兴,对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维护都是有重要意义的。由此作为突破口不仅对学术发展有利,也可以增进两岸同胞的骨肉情、增进人民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李晶 河南师范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