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特别策划
作者:haowj   日期2010-01-26 15:48: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张海鹏:搁置历史并非良策

  目前,随着自民党麻生政权下台、民主党鸠山政权上台,中日关系可能处于比较平稳、比较积极的状态,东亚地区的和平可能出现比较明朗的气氛。但是需要指出,危机还是潜伏着。构成危机的主要因素,是横亘在中日关系之间的历史认识问题(在一定的意义上,历史问题也包括台湾问题)。

  历史认识问题,人们也许只是看做历史观问题,没有给它应有的重视,以为那不过是对历史问题的看法,并不影响现实。这种看法是把现实和历史问题完全割裂开来了,是一种机械论的观点。我们看看,在一个时期里,小泉频繁参拜靖国神社、日本文部省批准修改历史教科书、化学武器亦即毒气弹的处理问题、“慰安妇”等历史问题与东亚安保及东海油田利益等现实问题交织在一起,曾经深刻影响了现实中的中日关系政治的走向。

  我们以什么方法来观察历史认识问题的重要性呢?我看,就要看人们在处理现实问题的时候会遇到多少历史问题的牵制。现实问题中所包含的历史牵制越多,说明它所要处理的历史问题以及历史认识问题越多。包含有历史问题的现实问题处理好了,有关历史的疮疤可能就抚平了,相关的历史认识问题可能就解决了。反之,这样的现实问题处理得不好,说明相关的历史认识问题没有解决,甚至可能因历史问题激发新的现实问题。

  所以展望未来的中日关系,我认为还是要从历史认识上着手。那么,“搁置历史”是否可能呢?从1972年中日复交以来的历史来看,历史问题是难以“搁置”的。实际上,中方是希望把历史问题说清楚后就“搁置”起来,重点是向前看,处理好现实问题。但是,每每挑起历史问题、不让“搁置”历史问题的恰恰是日方。

  有中国学者指出,只要“搁置”历史,绕过这个“死结”,前途就光明了。这个想法只是一偏之见,未免有些迂腐,很难成为展望中日关系前景的真知灼见。我们反省近百年的中日关系,不是要抓住历史不放,而是要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使后人变得聪明起来,从而更好地展望未来。当然,这种反省不是单方面的,一个巴掌拍不响,有关双方在观照现实的前提下,采取共同反省历史的态度,这样的反省就可能成为重新前进的巨大力量。“搁置历史”不可取,只有“解决历史”才是正道。学习历史是为了面向未来。

  此次中日共同历史研究意义重大,参与的学者在两国学术界都有一定的影响,两国学者对中日关系史的认识大体上反映了两国学术界的认识水平。中日共同历史研究这个平台使得中日双方的学者能够直接倾听、了解彼此的学术观点和主张,实现思想的交流和碰撞,为今后寻求共同的认识提供了一个基础。共同研究对中日两国历史学界的相互了解有好处,而这种相互了解将对两国在政治上的和解可能产生积极影响。重要的是,解读和认识中日关系历史,需要从大处着眼,从中日两国关系未来的发展着眼,从东亚和世界和平发展着眼,如果斤斤计较于琐屑细事,考证于无关痛痒的史实,貌似历史研究,实际无关大局。双方学者和当局应当把握好尺度,从两国历史的共同研究中吸取经验教训,促进双边关系的发展。中日历史源远流长,相互学习和观摩是历史的主流,近代的杀戮只是其中的插曲。抛弃“插曲”,回复“主流”,是我对中日共同历史研究的期望。

  李文海:增进了解才能增加共识

  很显然,中日两国由于国情不同、文化传统不同以及社会性质、政治制度、历史观念等等方面的差异,在许多历史问题上的看法有很大的区别。这种情况,我认为很自然,也应该被理解。事实上,不仅两国之间有观念上的不一致,就是中国和日本国内,在社会上和学者中间,也并不是和不可能对所有历史问题的认识都是完全一样的。

  存在不同的看法怎么办?无非是两种办法:一种是各说各的,各自坚持自己的意见,互不接触,互不交锋,深沟高垒,各执一词。另一种是相互接触,相互交流,既坦率陈述自己的观点,也认真听取对方的意见,通过共同研究、共同讨论甚至相互争辩,逐渐地增进了解,增加共识。

  这一次中日两国历史学家对中日关系史的共同研究,就是一次很好的尝试,经过两国学者的共同努力,取得了预期的成果,所以应该说也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具体来说,这次共同研究的积极成果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我认为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增进了相互了解。过去中日历史学界之间已经有过很多的学术交流,双方的学术观点也有过很多讨论,但像这次这样,对中日关系史的各个方面列出专题,由两国专家分别进行系统的研究,然后双方坦率地交换意见,则是第一次。通过这样的系统研究和讨论,双方都比较深入地讲清了自己的观点,也充分了解了对方的想法,一起弄清了哪些问题存在着共识,哪些问题存在着分歧,意见分歧的症结以及所持的根据和理由。应该说做到这一点十分重要,因为增进了解正是增加共识的前提和基础。

  二是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取得了共识。中日共同历史研究,当然并不是要求在所有的历史问题上都取得完全统一的认识,这样的要求,不仅是难以做到的,也并不符合学术规律。但是,在一些带有政治原则意义和重大历史是非的根本性问题上,通过讨论,使双方的观点逐步接近甚至取得共识,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应该做到的。这种重大问题历史共识的取得,就会转化成促进两国人民长期友好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基础。这次中日共同历史研究,从双方提供的研究成果来看,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好的结果。相信这样的共识还会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地扩大。

  三是创建了一个良好的学术交流、沟通的渠道和平台。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同国外学术界的交往日益发展,形式多样,规模空前。今后,要进一步扩大人文社会科学的国际交流,积极吸取国外学术界的优秀成果,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扩大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在世界上的影响。这次由中日两国政府倡导、著名学者参与的对一些专门问题进行共同研究的形式,应该是一种很好地探索和尝试。实践表明,只要双方有良好的合作意愿,坚持尊重历史真实的原则,即使存在着学术观点的巨大分歧,也同样可以营造和谐的学术氛围,取得积极的学术成果。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学术文化的相互交流,学者之间的密切交往,对建立一个稳定、友好的两国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想,这也正是中日共同历史研究的重要意义所在。

  章百家:寻求历史共识的重要途径

  中日共同历史研究项目自2006年底启动以来,经过两国学者三年的努力,已形成第一阶段成果,并已公开发表。

  顾名思义,共同历史研究就是由相关国家的学者,对两国关系史上的某个时期或某个专题一起开展学术研究。这不是一件新鲜事。比如法德两国的共同历史研究就已进行了六十年,中美两国学者合作进行中美关系史研究也有二十多年了。冷战结束后,特别是近年来,开展双边的甚至多边的共同研究在国际史学界已成为一种趋势。

  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中日两国的交往源远流长,从古至今两国相互间的影响巨大,中日关系对双方来说都十分重要。以宏观的历史眼光审视,友好是两国交往的主流,但两国之间也曾发生过冲突和战争。19世纪后期,先行进入资本主义的日本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特别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的大规模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1972年中日建交时,两国政府在联合声明中阐明了各自对以往战争的基本立场,“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失,表示深刻反省”;“中国政府宣布,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放弃对日本的战争赔偿要求”。1978年,中日签订和平友好条约。此后30年,两国关系又有很大发展,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日本向中国提供了多方面和十分重要的帮助。

  中日关系早已发生历史性变化,两国间的交往也超越以往任何时代,但双方相互间的了解还跟不上现实的需要。历史问题仍不时在两国关系中掀起波澜,影响着两国民众的情感,影响着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这就使得两国学者坐在一起,冷静客观地开展共同历史研究很有必要。进行这种学术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全面了解历史、正视历史,推动中日两大民族加强相互了解,跳出往昔的羁绊,以利两国关系的长远发展。

  在共同历史研究项目起步之时,由中日学者组成的委员会决定先采取这样一种办法,即分别阐述各自对历史问题的认识,而不急于寻求一致结论。这是个十分明智的选择。在论文初稿写出后,两国学者就彼此的观点展开讨论,随后又对各自的论文做了认真修改。作为第一阶段成果发表的论文包括古代和近代两部分。中方学者提交的论文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相当准确地反映了中国学术界的主流意见,每篇论文都力求做到观点清晰、论证严谨。日方学者的政治倾向虽然不尽相同,观点也有所差异,但他们的论文在总体上也较好地反映出战后日本历史学界对历史问题的主流认识以及不同意见,其中不乏有见地和有启发的观点。

  共同历史研究第一阶段的工作和所形成的成果还只是初步的,但我认为有这样三点值得重视。

  第一,双方对对方关于历史问题的认识、特别是学术界的主流意见有了比较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尤其在人们最关心的近代史部分。应该说,双方参加这一项目的专家原先对彼此的情况就比较了解,但通过系统的阐述和全面对话,双方都感到收获不小。中方阐述的基本观点得到了日方多数委员的理解,一些误解和偏见消除了。日本学者的论述则有助于中国学者全面了解对方史学界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准确把握其主流意见和不同观点。

  第二,从起步阶段交流的情况看,双方存在着求大同存小异的良好基础。关于近代部分,经过热烈的讨论,双方学者就中日战争的性质判断达成了基本一致的共识。日方学者在论文中明确承认并谴责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揭露战争对中国人民造成的巨大伤害,并说明这是日本历史学界的主流观点。依据各自掌握的史料和所进行的研究,学者们也交换了对一些问题的不同看法,但双方从大局出发,没有陷入对具体历史问题的争论。

  第三,进一步开展共同历史研究很有必要。中日两国的历史文化的确有相通的一面,但也有不同的一面,人们对此往往认识不足。通过第一阶段的研讨,两国学者都感到,中日之间不同的文化背景、历史经历和国情是产生历史叙述的差异和不同历史认识的重要原因。只有通过持续的交流和探讨,才能在历史问题的各主要方面形成共识,并使这种共识具有深厚的基础。

  共同历史研究是一个长期项目,目前仅处在起步阶段。将双方学者第一阶段的成果用两种文字在两国同时公布,不仅有助于两国的舆论界和民众全面了解两国学术界对历史问题的认识,也有助于消除误解与偏见,扩大两国史学界主流意见的影响。开展共同历史研究是寻求历史共识的一个重要途径,两国参加这个项目的学者只是先行官。这个项目还需要更多的关注、支持和更广泛的参与。中日关系不仅对双方来说十分重要,作为亚洲的两个大国,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对亚洲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也具有重要意义。从这一大局出发,我们所期待的是中日两国人民对历史与未来的更广泛的共识。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