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农村社会结构的变迁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第6期刊载了一组有关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农村社会结构变迁的专题讨论。在《中国农村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六十年的变迁:回眸与展望》一文中,作者陆益龙指出,新中国农村社会结构在60年的变迁过程中,阶级阶层结构经历了从制度变革型的平等化结构到政治运动型的平均主义化结构,再到市场转型中的多元分化结构。就结构变迁的制度而言,依次是社会制度的变革、集体化运动和市场转型。至于农村内部阶级阶层关系,三种结构中的关系都是相对均衡和稳定的,只存在对经济效率的作用不同。相对而言,在市场转型和阶级阶层结构不断分化的过程中,城乡关系以及与此相关的资本与劳动的关系潜在着更多的不和谐、不稳定因素,更需要加以关注。在《建国六十年中国共产党改善农村民生的递度演进及实践效应》一文中,作者邓学源、沈其新认为,从完成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到“以阶级斗争为纲”,再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以人为本”,中国共产党改善农村民生的实践经历了从曲折发展到注重实现农民“全面发展”这样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升华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农村民生建设实践相结合的递度演进过程,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与时俱进的典型品质。
重思马克思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
《学海》2009年第6期刊载了一组名为“重思马克思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的专题讨论。在《我们能够从康德哲学学些什么?》一文中,作者王南湜指出,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但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德国古典哲学运动不能归结为一个连贯的、合乎逻辑的、必然的进展过程。在康德哲学与黑格尔哲学之间,尽管有着一种继承的关系,但也存在着重大的原则性不同。为此,当我们说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时,就必须进一步说明,马克思到底从康德哲学和黑格尔哲学那里分别批判地继承了什么。在《解读马克思的康德和黑格尔之争》一文中,作者李爱民认为,在解读马克思哲学的历史中,始终存在着康德传统和黑格尔传统之争。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卢卡奇对康德的“物自体难题”,即由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结构决定的形式和内容之间的二律背反进行了详细考察,提出黑格尔的辩证法找到了消除这一难题的途径,将哲学问题和资产阶级经济社会问题联系起来,并试图从无产阶级意识推出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把马克思思辨化、黑格尔化了。阿尔都塞则强调马克思思想自身的断裂,特别是马克思和黑格尔之间的断裂,提出通过“唯物辩证法”的发现,马克思才得以从黑格尔设立的意识形态神话退回到“真实的现实”。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