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南大学子考察“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详址
本报讯 新年伊始,由南京大学历史学系研究生会和学生会制作的小手册《“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名单》悄然送到许多南大学生手中。这份手册纠正了以往相关资料的不确实之处,用地图的形式详尽标示出22处分布于南京市下关区、栖霞区、江宁区等“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纪念碑的位置,以便更多的人了解并实地寻访遇难同胞纪念碑,缅怀遇难同胞。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南大师生在中国最早开始了南京大屠杀史的研究,做了不少开拓性工作。南大南京大屠杀史研究所张宪文教授领衔编撰了总计55卷约3000万字的《南京大屠杀史料集》。南大历史系师生用严谨的学术态度,考证历史,还原真相,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翔实的史料基础上,南大历史学系研究生会、学生会发扬尊重历史事实、重视第一手资料的求真精神,组织南大各院系以及其他在宁高校的同学,分成4组,从2009年12月12日开始寻访南京市各个与南京大屠杀有关的历史遗存。经过近一个月的努力,详细绘制出在南京市区的22个“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纪念碑确切位置,并在手册中配发了有关丛葬地纪念碑的详细资料,包括立碑时间、立碑机构、立碑事由、碑址和碑文等。
南大历史学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生王舒驰称,在寻访过程中,不仅寻访到了受难同胞亡灵栖息之所,同时也看到了南京大屠杀以来中国70多年的沧桑变化,更感受到了中国的独立富强为每一位公民带来的安全和尊严。
(李钟梅)
南开师生热议天津“两会”
本报讯 政协天津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与天津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日前开幕。南开师生对“两会”的召开表现出高度关注,连日来,他们通过各种媒体密切关注“两会”动态,并就会议有关问题展开热烈讨论。
大家一致认为,2010年是推动天津在高起点上实现新发展、再上新水平的关键一年,要保持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和拼搏勇气,牢牢把握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难得机遇,立足本岗,投身实践,认真学习,扎实工作,为促进天津新发展贡献力量。
法学院教授陈耀东指出,面对新世纪以来的最大困难和最为严峻的挑战,市委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把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激发的爱国热情转化为攻坚克难的信心和勇气,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卓有成效地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改革发展稳定,取得重要进展。
财政学专业2008级研究生王文静说:“作为一名在校研究生,对社会的关注是推动学术研究的源泉。学以致用,学习应紧密结合现实发展,并为现实服务。天津的发展日新月异,每年都有很大的变化,尤其是滨海新区的崛起与壮大,更使我们密切关注。就业、医疗等领域的惠民政策不断出台,使我们倍感和谐社会的温暖。我们要时刻关注地区以及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用知识武装自己,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另外,南开学生还就感兴趣的就业话题展开了讨论,他们认为,黄兴国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全力促进就业增长,把扩大就业作为改善和保障民生的头等大事,给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以极大鼓舞。
(张轶帆)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