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鲁·林克莱特(Andrew Linklater)教授现任英国威尔士大学国际政治系伍德罗·威尔逊教授,是国际关系后实证主义理论中的一员巨匠。其理论视域宽阔、方法多元,在国际关系理论界独树一帜。由于其思想深受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社会理论的影响,他也被誉为“法兰克福学派国际关系批判理论”流派的杰出代表。然而,有关其批判思想在国内国外均未见综合和系统性的研究,笔者将林克莱特近三十年来的学术生涯划分为早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和近期(21世纪以来)三大阶段,以此为时间顺序,对其思想作一梳理及评价。
揭开“批判转向”的序幕
林克莱特国际关系批判理论产生于全球化趋势蓬勃发展的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著作《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人和公民》,与考克斯(Robert Cox)和阿什利(Richard Ashley)的作品共同揭开了国际关系学科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批判转向”的序幕。在“批判转向”和此后的整个80年代(早期阶段),林克莱特以康德、马克思的历史哲学和法兰克福批判社会理论为其理论渊源,对新现实主义等主流理论进行猛烈抨击,最主要的挑战在于其在本体论上的激进立场,也就是他将国家、国际体系视为社会历史和实践的产物,而不是物质结构,是可以通过实践来改变的观点。这成为后来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最难反驳的领域。同时,他还批判国际政治理论体系的根基仅聚焦有关国家的传统过于狭隘,而在全球相互依赖的新背景下,他寻找的新的根基定位在哲学历史理论上——关注人类自身的出现和发展,以及人的自觉能力和自由的发展,并尝试在人类能力的历史发展和国际关系的演变之间建立起联系。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