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走向离土中国,其间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种种表现,其中最基本的,是中国人的生存样态越来越不依赖于土地或以土地为中心。
当前中国最显著的乡村教育现象,莫过于1990年代后期以来,由国家发动的大规模撤点并校布局调整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所导致的大量村庄学校的急剧消失。在这一政策下,中国农村小学校从1997年的51万余所减少到2006年的29万多所,教学点从1997年的18万余个减少到2006年的8万多个,农村小学在校生从1997年的9560万余人减少到2006年的6676万多人,减幅分别为42.48%、53.15%、30.17%。把教学点算上,中国农村这10年间平均每年减少3.2万所学校,每天约有87所学校消失。如果把时间放长看,会发现2006年全国的小学校数量已经降到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水平。据我们的调查,这种趋势在最近几年仍在以更快的速度进行着。与这些减幅并行的还有乡镇中心校和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普遍设立、留守儿童聚集县镇就学、城市流动儿童大量增加和农民工子弟学校的设立等现象。在不到10年的时间,中国改变了原来“村村有小学”的格局,众多的农村小学校在这一过程中逐渐被撤并或升级,不少地方已达到一个乡镇只有一所中心校的程度。有学者曾鉴于大量村落的急剧消失而试以“村落的终结”来形容20世纪末以来中国农村的巨变,那么,以此类推,用“村落学校的终结”来概括当前农村教育的发展趋势就更不为过了。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997—2006年,村庄数量的减幅为13.85%,而村庄学校的减幅为45.33%;即使从村庄数量的高峰期1985年算起,1985—2006年,我国村庄数量的减幅为32.28%,而村庄学校的减幅为49.95%。村庄学校终结的速度远远快于村落终结的速度。这个现象对于中国乡村社会乃至整个中国社会结构来说意味着什么?应该给予怎样的解释才能理解其社会文化意义?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