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不同文化的沟通、交流也在全球更大范围内展开,多元文化的多元接触有助于不同民族间加深认识和增加友谊。作为中国文化集中体现之一的文学作品是沟通人文情感和心灵的桥梁,通过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可以让世界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这也是中国走向世界和世界读懂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
1月14日,由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家汉办)批准立项的“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工程”在京正式启动,近百名来自国内外的知名作家、学者、批评家和翻译家参加会议,就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国家汉办主任许琳出席会议,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作主旨演讲。
用文学之桥沟通世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蓬勃发展,让世界眼光聚焦于东方这片热土。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中国语言、文化。据了解,全世界目前非母语的汉语学习者超过了4000万人。
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就已经开始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之路,当时在《中国文学》的推广下,将中国经典著作、传说、史集成册的“熊猫丛书”已发行到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190多种,成为中国外文译介领域的金字招牌。
铁凝在演讲中提出,“也许我们并不发明桥,但我们需要发现桥,如同作家并不发明语言,但文学应当使用语言表达美、思想和形象。同样,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目的,也不是对桥的发明,因为这样一件美好的事情本身已经成为桥,它所抵达的最终将是人的心灵深处,使世界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情感相通。”
在世界仍被各种文化偏见分割的时候,文学是最没有隔阂和疆域界限的,优秀文学作品里展现的人类相通的喜怒哀乐情感和对正直善良的道德追求,能让异国文化的民众更易于了解和接受他国的独特文化传统。毫无疑问,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一次非常有益的探索。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文学作品的传播对于不同国家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许琳对记者表示,“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将推动汉语事业进一步发展,作为文化丰富载体的中国文学则是我们文化推广中要重视的因素之一。只有文化走出去了,我们才能谈中国软实力在国外的影响。”
跨过“三瓶颈”和超越“三主义”
虽然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们就将中国文学作品向世界译介,但是经过这20多年的发展,直到现在,除了“熊猫丛书”之外,新的作品一直没有被及时传播出去。中宣部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王晨曾经表示,目前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严重“入超”,“文化赤字”很大,在世界上表现中国核心价值观、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文化产品及中国文化的对外影响力仍然有限。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张健指出,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缺乏规划性和自主性,在实际传播中遇到三个“瓶颈”:一是文化差异,二是语言障碍,三是出版发行机制上的不适应。
中国五千年文化,留下大批艺术造诣精湛和富有时代特色的优秀文学作品。面对这座金矿,我们应如何挑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叶舒宪认为,应该关注什么叫中国文学,怎样的作品才能代表中国文学,中国文学海外传播首先要提上历史议程的就是清理家底,比如中国的格萨尔史诗,这与古希腊的荷马史诗相媲美的伟大作品却连国人都很少得知。
而在选择作品的标准上,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乐黛云认为,“我们筛选的作品一定要避免中原中心主义、本本主义和大汉族主义,注意选择文学作品的多民族性和多样性。”
被筛选出来的文学作品,还需迈过翻译这道门槛,中国文化的“海外之路”才能行得畅通。作家莫言坦承,“如果有一个对中国社会生活了解深切、文字功底又好的译者把我的书翻出来,那该多么幸运。”著名汉学家、美国圣母大学教授葛浩文教授认为“我们所关注的忠实性问题(是否翻译得对)以及译文的文学性,决定了一个文本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能够翻译成什么样子。”
多项措施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在中国文化软实力当代构建的大背景下,国际交流合作日渐增多。越来越多的对外传播者意识到,翻译、研究和传播从来都不是单方面的努力能够完成的,中国文化不仅属于中国人,中国文化的传播也不仅是中国人的事。中国文化研究和传播平台陆续出现,国际化的研究团队也渐成趋势,更多的国外汉学家加入团队中来,成为中国文化传播的新生力量。
作为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重头项目,英文学术杂志《今日中国文学》暨美国《当代世界文学》即将在今年夏秋出版。该社社长戴维斯-昂蒂亚诺在接受记者的采访中表示,在中国文学海外传播中,国外汉学专家和学者将参与到这个项目中来,通过我们对外国读者多年的调研,来选取近20年来便于翻译、外国读者容易接受的优秀中国小说、诗歌、戏剧作品,把它们翻译成英文,通过我们的发行渠道在全世界出版发行,共同推广这项事业。
在启动仪式上,铁凝预告,中国作协将于今年启动“当代小说百部精品对外译介”工程。此外,国家汉办还计划将这些被译成英文的中国优秀文学作品引入全球250余家孔子学院的课堂,成为外国人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的“工具书”。
这一系列的行动使我们对于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蓝图充满了憧憬,正如铁凝指出的那样,“我们希望能够借此机会,同关心和支持中国文学海内外传播的国内外专家和学者增进了解,开展多种方式的合作,共同把中国文学海外传播事业办好。”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