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在为国服务中不断深化自然辩证法研究
作者:haowj   日期2010-01-22 14:59: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自然辩证法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的学科,自然辩证法在社会发展中所彰显出的重要、积极作用已是不争的事实。在我国,自然辩证法研究既是一门学科,又是一项事业。

  1月16日至17日,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在京召开第六届四次理事会议,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冯长根出席会议并讲话。该研究会理事长朱训在会上作了题为“在为国服务中发展自然辩证法”的发言。围绕这一主题,与会专家学者各抒己见,为发展新世纪的自然辩证法事业积极建言献策。

  自然辩证法发展必须坚持为国服务的宗旨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事业从1939年在延安成立自然科学院时起,就以为民族解放和革命胜利服务为宗旨。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的自然辩证法研究在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不断开拓新的生长点,充分彰显了自身的理论活力和实践价值,为国家整体事业的发展出谋划策贡献了力量。

  冯长根表示,要充分利用学科交叉的优势,解放思想,积极运用创新思维、创新方法来创新体制和机制,在提高学术交流质量、推动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作出更大的成绩,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自然辨证法要发展,必须坚持为国服务的宗旨。”朱训在发言中旗帜鲜明地指出。他认为,中国现在正处于黄金期和矛盾凸显期的“两期并存阶段”,新形势的发展既向自然辩证法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需要回答的问题,也为自然辩证法研究搭建了广阔的为国服务的平台,自然辩证法研究要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贡献更大的力量,必须紧跟时代步伐,认真贯彻“为国服务”的方针。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学术领先,服务有方。

  河南大学马列德育部教授张纯成认为,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世界性;但自然辩证法传入中国之后,便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结合起来,融入了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之中,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这就是自然辩证法的民族性,也是自然辩证法的中国化问题。当前,自然辩证法研究要做到与时俱进,保持学术水准的先进性,必须同国际学术界进行对话和交流;而要真正在中国化、民族化的方向上持续发展,必须结合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确立“为国服务”的宗旨。

  自然辩证法为国服务的现实路径

  “为国服务”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系统工程,既有可能的路径和机遇,也存在一些困境和挑战。历史与现实一再表明,自然辩证法是以实践为价值取向的理论学科和学术事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已彰显出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为了更好地实现自然辩证法为国服务,我们必须从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构成和发展状况,从“学科”、“学术”和“事业”的不同层面,正确地处理“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直接为”和“间接为”的关系。

  与会专家学者对“在为国服务中发展自然辩证法”观点表示一致认同。河南师范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副教授刘科认为,“为国服务”应该长期成为自然辩证法界的指导思想,自然辩证法研究至少有九个可选择的现实路径去实现为国服务:聚焦社会热点问题,提出前瞻性政策建议;促进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健全发展;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继续培育新兴交叉学科;提升整体学术研究水平;强化本学科人才梯队建设;助推高水平科技人才、管理人才的培养;促进科学、技术、工程、管理和人文工作者的多方联盟;促进公众理解科学,提高公众科学素质。

  自然辩证法工作者应理直气壮地研究社会问题

  实现“为国服务”,自然辩证法工作者必须直面社会问题。研究社会问题是自然辩证法的学术基础,是重振自然辩证法雄风的根本所在。

  与会学者认为,很多学术团体越来越远离社会实际,越来越不讲学术信誉。中南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院教授张功耀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长期从事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学者,居然不能坚守科学精神,公开向伪科学、迷信和神秘主义投降,甚至不惜牺牲自己一生的荣誉,去为伪科学、迷信和神秘主义牵马坠蹬。还有一些人热衷于写一些应景文章,不敢坚守自己的独立人格,另一些试图逃避现实的人,干脆‘躲进小楼成一统’,沉溺于三分之一的翻译,三分之一的曲解,再加上三分之一的捏造,并以此冒充‘高深的学术’,欺骗那些涉世不深的年轻人”。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处于关键时期,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任务还很艰巨,要走的路还很长,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很多,如践行科学发展观的社会基础、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问题,封建主义意识形态沉渣泛起问题,人们的信仰基础崩溃问题,特权研究与学术腐败问题,食品、保健品和医药欺诈问题等等。一个试图回避社会问题的学者,必然也会遭到社会问题的回避。作为自然辩证法工作者,不应该对这些现实问题袖手旁观。不但不应该袖手旁观,而且还要敢于碰硬。舍此,不可能重振自然辩证法的学术雄风,也不可能真正做到“为国服务”。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